中國古代刑訊制度初探 - web.ntpu.edu.tw.docVIP

中國古代刑訊制度初探 - web.ntpu.edu.tw.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國古代刑訊制度初探 - web.ntpu.edu.tw

一、前言 「刑訊」或稱為「拷訊」、「拷鞫」,是司法人員在審判過程中,以強暴或精神折磨等手段取得口供自白的制度。在古代中國及歐洲的刑事訴訟中,審判官以刑求取供是法律明文規定,是被容許的合法暴行。長久以來,東西方司法審判都非常重視被告的口供自白,蓋行為人對於是否犯法最為了解,對所犯事實經過亦最為清楚,因此被告自白為定罪的最重要依據,刑訊遂成為東西方訴訟取證的重要手法。17、18世紀,歐洲各國陸續禁止刑訊,但中國一直遲到20世紀初年,清朝變法修律時才正式廢除。刑訊確是中國法制史上的重要制度。 刑訊雖為中國審判制度中的重要手段,但至今以刑訊為題的專門研究並不多見,晚清的沈家本氏應當是較早關注此一問題的學者。沈氏《刑法分考》「考囚」條,收集了經史文獻中所見有關刑訊的律文和概況;稍晚的楊鴻烈氏在其《中國法律思想史》一書中,則整理了歷代對刑訊的議論,二氏為刑訊的研究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仁井田陞氏的<中國?戲曲小說?插畫?刑法史料>和周冶平氏的<刑訊考略>,可說是研究刑訊最早期的論文。仁井田氏論文主要是從戲曲小說資料中,歸納明清時期衙門刑訊和行刑的各種手段。周冶平氏一文除說明古代刑訊的工具和限制外,並從刑事訴訟立法方針的改變,說明刑訊的存廢。80年代以來又有栗勁氏<刑訊考>和鞏富文氏<中國古代刑訊考略>等文章。栗勁氏的文章主要是分期論述刑訊的發展;鞏富文氏則從刑訊的條件、程序、對象等各方面,縷述刑訊制度建立的情況。 整體而言,前引學者已對刑訊制度作成初步的整理和探討。然而,刑訊制度在中國存續超過二千年之久,乃刑事訴訟法的重要一環,其長期存在的原因到底為何?這個饒富意味的問題至今仍未看到圓滿的答案。此外,刑訊在秦律中已有規定,但最完整加以規範的要數唐律,嗣後,歷代法典中有關刑訊的內容,主要都以唐律為藍本,因此,若以唐律相關條文為核心加以探討,將能清楚掌握中國刑訊制度的各層規範。這亦是研究刑訊的學者都不曾嘗試過的角度。 拙稿一方面以唐律的相關條文為中心,探討刑訊制度的各層規範,另方面,並將對刑訊制度在中國長期存在的原因,提出一二淺見,就教方家。刑訊制度既不始於唐,亦不終於唐,所以,在探討唐律的條文以外,將對刑訊的源流和演變作扼要介紹,俾能使讀者對此制度有一完整認識。 二、刑訊制度的源與流 刑訊一般認為是源自遠古的「神判」,在人類的智慧無法判明孰是孰非時,便只好借用神明來考驗當事人,證明其有罪與否。「神判」通常用水火來考驗,或把受驗者捆綁投入水中,淹死為有罪;或令受驗者把手伸入沸油中撈取物件,或手捧燒紅的器物,燒熨傷者為有罪。「神判」除了是借神明的力量判定是非曲直外,同樣亦是借神明之手對有罪者加以立即和嚴厲懲罰。神判後來發展出刑訊,水火亦由笞杖所取代,可是二者的基本假設是不變的──經由當前皮肉的苦難,來測試當事人所言是否屬實,是否清白無辜。 根據《禮記?月令》所載,仲春之月應當「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獄訟。」清人孫希旦釋云:「毋肆掠者,罪人未服,或當拷問,而不得肆意捶治也。」可能刑訊已是上古聽獄訟的重要手段。《秦律?封診式》「訊獄條」,對刑訊的條件有所說明: 凡訊獄,必先盡聽其言而書之,各展其辭,雖智(知)其訑(詐),勿庸輒詰。其辭已盡書而毋解,乃以詰者詰之。詰之有(又)盡聽書其解辭,有(又)視其它毋解者以復詰之。詰之極而數訑(詐),更言不服,其律當治(笞)諒(掠)者,乃治(笞)諒(掠)。治(笞)諒(掠)之必書曰:爰書:以某數更言,毋解辭,治(笞)訊某。 意為審訊案件,必先聽完口供並加以記錄,對於疑點反覆詰問,被告辭窮但仍是多番欺瞞,甚至更改口供拒不服罪時才予笞掠。且律文明言「律當笞掠者,乃笞掠」,可知有不合笞掠者。秦律雖容許刑訊,但有條件限制。又據「治獄條」云: 治獄,能以書從跡其言,毋治(笞)諒(掠)而得人請(情)為上;治(笞)諒(掠)為下;有恐為敗。 意指審理案件,應憑口供來追查。不需拷掠而察得真情為上;拷掠方得真情為下;使犯人產生恐懼是失敗的,可見《秦律》對刑訊並不鼓勵。漢律中也規定「死罪及除名,罪證明白,考掠已至,而抵隱不服者,處當列上。」又東漢末年,太尉楊彪下獄遭「考訊如法」,可知漢律有刑訊之制,不過,由於史料殘缺,對其具體內容無從了解。 及至魏晉南北朝,刑事訴訟法有了新的發展,《魏律》便將《漢律》中的<囚律>析為<繫訊律>、<斷獄律>,《晉律》再增<告劾律>一篇,刑事訴訟條文,更為詳盡周密。在這種背景下,刑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舉凡刑訊的方法、刑具和用刑程度,都有了較清楚的規範。 北魏本「無囹圄考訊之法,諸犯罪者,皆臨時決遣」,及至太武帝時,崔浩定律令,法度漸備。按《魏書?刑罰志》所引北魏《獄官令》云: 諸察獄,先備五聽之理,盡求情之意,又驗諸證信,事多疑似,猶不首實者,然後加以拷掠。 刑訊要在各種證據都對被告不利,而被告仍拒

文档评论(0)

maxm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