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烟台南山学院 - yantai
第二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实践关系。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案例: 一:1、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3、宋·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鉴赏:燕子楼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据说此楼乃唐张尚书为爱妓关盼盼所筑。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张氏死后,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白居易有《燕子楼》诗三首并序叙其事。历代诗人有感于此,也为燕子楼留下了不少诗篇。 苏轼这首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十月,自熙宁四年(1071)以来,苏轼已相继接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其时正改知徐州。由于仕途上的波折和远离政治中心,加以频繁迁调,孤寂落寞之感不时袭上心来,以致使他十分向往探寻心灵上的超脱和自由。这首词以“夜宿燕子楼,梦盼盼”为题,可能是托为此言,但他不从红粉艳情著笔,只用“梦云惊断”稍作点染,便一笔宕开,由燕子楼生发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慨。 苏东坡从梦见盼盼的怅然若失,而回想自己的一生。从意气风发,到屡经贬谪,最后只剩下了“天涯倦客”的情怀。虽然总是想向外去求得人生的种种圆满、成功,但在历经风雨后,发现也不过就是这样了。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割不下也舍不得。然而纵使美好的境界“清景无限”,想求得知音共赏,也不过是“寂寞无人见”。东坡在他的《定风波》词中说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是风雨声。他回首走过的这一路风雨变化,还是回去吧!回到那真正美好纯静的家,不再迷于风雨中了。这就是东坡这时的心情写照啊!这首词清丽和婉,而格调空灵。其中跨越古今的感慨、体悟和叹息,更让人玩味不已。苏轼词中论及的人生哲理,无疑是受了佛老思想的影响。词人在对外部世界的追求中接连失败,于是便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寻。在这样的情况下,借景抒怀难免有些超尘绝俗之念。 二: 4、广告的本质 5、戴望舒《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鉴赏:《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