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的红色情怀文档_new讲解.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可染的红色情怀 作者:张博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5日 16版) 井冈山 镜心 设色纸本 181×129厘米 李可染 1976年 在新中国山水画领域,自20世纪50至70年代所催生出的红色山水画,可以说是特定的知识性群体(主要是画家)对于新中国成立后近三十年这一特定时代范畴最直观、最纯粹的思想反馈和文化记忆。从某种程度上讲,更是那个时期人民群众心灵狂想的最佳图像坐标。红色山水画从题材上讲,大致可以分为追忆革命历史、再现历史事件、毛泽东诗意以及革命圣地山水四类。其中,“革命圣地山水画”特指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的热望“革命圣地”的文化情景在艺术领域的视觉表现。“革命圣地山水画”是当时画家创作山水画的常用题材,李可染正是该题材最成功的探索者之一。 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决心从画室走向自然,远游写生,积累素材。至20世纪60年代,李可染完成了由景入境的集约升华。此幅《井冈山》创作于1976年,是李可染为日本“唐人馆”创作的名件,也是李可染变“写生”为“意构”、化“写境”为“造境”的典范之作。 1977年,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由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与东京华侨总会在日本“唐人馆”举办了中国书画、陶瓷展。该展召集了当时著名的重要画家绘制作品参展。为此,李可染创作了巨幅杰作《井冈山》《漓江胜境图》,吴作人创作了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武夷山下》,吴冠中则以表现时代背景的《桂林早春》参加展出。 本幅《井冈山》竖幅构图,阳光左照。近景处作笔直云松,松下画军民三组,红旗三面;中景约占画面五分之四,写瀑布飞流、苍翠叠嶂井冈群峰,沟壑纹理排列肃整;又于中景处留白以示氤氲云气,苍苍茫茫,并向右生发出远山。与画家稍早的数幅《井冈山》相较,这幅山水画最大的特点是在中景处明显弱化了主峰与群峰的主次关系,群峰众星拱卫主峰的态势被以层叠堆垒的诸峰按远近关系依次层叠排布的方式取代。同时,近景虽于画面所占比例较小,却明显经过了悉心的拾掇,不仅注意以浓淡笔墨区分松树的前后关系,而且对松间点景的三组人物的动态和空间排布也都十分精心地做了处理。这样的处理不仅保持了画面的厚重感和体积感,而且也使景物的层次性和空间节奏得到了加强。 李可染大概创作有大大小小十几幅“井冈山”山水画,有《井冈山》《革命摇篮井冈山》《井冈山主峰图》等不同题名,而所署创作年月则以1976年居多,可见李可染对一个题材的反复斟酌与推演。以此幅《井冈山》来看,特殊的题材不仅没有限制李可染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发展空间,反而让李可染有了“借题发挥”的机会。可以说,“井冈山”让李可染又有了一次“神思遐接”,从“革命圣地”拓展出去,将由题材所引发的“形”“色”处置为种种意象,而将“笔墨意义”与“精神境界”视为根本。犹如“新诗”,只是不受“格律”的束缚,同样追求“音韵”与“意境”。 据了解,这幅《井冈山》革命圣地山水巨制在上月举行的中国嘉德15春拍中以1.265亿元的高价成交。 凤凰涅槃 再生九天(书人书事) ——乐黛云其人其书 陈戎女《人民日报》(2015年05月26日24 版) 乐黛云的新书《涅槃与再生》,是其21世纪学术论文自选集。21世纪已过去14年有余,乐黛云虽已届耄耋之年,然思索不止,笔耕不辍。涅槃为佛教用语,有灭诸种烦恼、超脱生死之意。涅槃与再生并列,让人想起郭沫若笔下《凤凰涅槃》一诗中凤与凰的浴火重生。 无论涅槃还是再生,我揣度她的本意在于重生后的立新。 从乐黛云个人治学史观之,《涅槃与再生》一书收录的学术论文契合着她后两个阶段学术研究的核心议题:多元文化、新人文精神、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跨文化对话。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世界应该何为,是乐黛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国文化靠什么对外传播?凭借什么立足于全球文化?在《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几点思考》一文中,乐黛云以林语堂为例,说明了她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跨文化对话的思路。 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曾在20世纪30年代用英文著书《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引起轰动,这两本书在美国也成了畅销书。乐黛云分析原因,认为林语堂通晓中西,写作时“将心比心”,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而不是向他们“灌输”“宣传”,且林语堂式的“娓语文体”与启蒙文体的高调、傲慢、急躁相比,更易与西方读者打通。 如今,中国的经济地位、文化实力无疑大大超过了30年代。我们已经在海外建设了近500家孔子学院,“中华典籍外译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还把传统经籍、当代学术著作译成外语向外推广。可是,如果想对西方思想界、文化界产生如同林语堂著作那样的影响,我们还需要多一些思路。再把历史往上追溯,中国文化是通过伏尔泰、莱布尼兹、荣格、白璧德、庞德、奥尼尔、色加楞、米肖等西方主流文化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融会贯通,包括误读

文档评论(0)

三沙市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