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果我们能够预先识别特定的一种危害因素,我们就能够通过管理和发挥我们的技能来避免事故发生或是设法使人、环境和财产免受损害,即能够对风险进行控制。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的步骤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PDCA循环过程
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1.法律法规要求是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重要线索。
2.建立目标时需要考虑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结果。
3.必须考虑组织内潜在的紧急情况,为应急预案与响应提供依据。
4.是其他要素的输入信息,如:确定设施需求、培训需求和监测的需求。
危害因素辨识是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要考虑:1.组织的正常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
2.组织的非正常活动,如:临时抢修、维护等;
3.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包括合同方和访问者的活动;
4.工作场所内的设施,如:内部建筑物、生产设备、物资等;
5.由外界提供的设施,如:租赁的建筑物、设备等;
6.应包括危害因素的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六(八)种类型。
注意:危害因素辨识应具有预防性(主动的)、前瞻性,而不是反应性(被动的)。
六种类型: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
1物理性危害因素A、设备设施缺陷(强度、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其他缺陷);B、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防护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C、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点火花,其他);D、噪声危害(机械性、电磁性、流体动力性和其他噪声);E、震动危害(机械性、电磁性、流体动力性和其他震动);射线、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射线、(射线、(F、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G、明火;?H、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堆料垛 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及其他);I、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固体、液体、其他);J、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固体、液体、其他);K、粉尘与气溶胶(不含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L、作业环境不良(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气温、气压过高或过低,自然灾害等)M、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不清、信号不准等)N、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不规范、选用不当,位置或其他缺陷O、其他物理性危害因素。2化学性危害因素A、易燃易爆性物质(气体、液体、固体、粉尘与气溶胶,其他);B、自燃性物质;C、有毒物质(气体、液体、固体、粉尘与气溶胶,其他);D、腐蚀性物质(气体、液体、固体及其他);E、其他。3生物性危害因素A、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B、传染病媒介物;C、致害动物;D、致害植物;E、其他。4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A、负荷超限(体力、听力、视力负荷超限,其他);B、健康状况异常;C、从事禁忌作业;D、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E、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F、其他。5行为性危害因素A、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B、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C、监护失误;D、其他错误;E、其他。6其他危害因素A、搬举重物;B、作业空间;C、工具不合适;D、标识不清。进行风险分析的目的风险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工具:风险分析(RA)—由作业者通过对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的分析,找到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在工作中采用,从而降低作业风险,减少或消除人员受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作业风险概念及辨识
风险:
一种行为、状况或现象对人、动物或环境造成实际或潜在的物理的、化学的、放射性、生物的伤害可能。从人的因素出发分析:从机器设备的因素出发:
从方法程序的因素出发:从工作环境的因素出发:
从材料的因素出发:风险等级评定方法风险矩阵表:人员受伤结果定义风险分类-使用风险矩阵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该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员工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ey)提出的。D=L·E·CD----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用这三个因素分值的乘积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也越大。以现场作业条件(或类比作业条件)为基础,由熟悉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专业工具通达信软件操作详解教材 .pdf VIP
- 沉降观测方案.docx VIP
- 《土地管理法》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P12 更多的资料请参阅《2010学年上中CPS活动手册 上海中学.docx VIP
- 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课件.doc VIP
- 于志强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经验.docx VIP
- 2021届北京市海淀高三语文一模阅读部分讲评 课件(150张PPT).pptx
- 背负式风力灭火机的操作与使用 .ppt VIP
- 苏州七年级月考试卷及答案.doc VIP
- 山东科学技术版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三年级第11课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校园公益劳动清洁美化校园我行动 教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