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老艺人”到“西北叶盛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小老艺人”到“西北叶盛兰”

从“小老艺人”到“西北叶盛兰”   【摘 要】恩师王筠蘅先生广采博学,腹笥渊博,在艺术上融会贯通、创作上得心应手,他的艺术与为人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本文回顾了恩师的从艺道路以及我跟随恩师学戏的经历,对恩师深表感激之情。 中国论文网 /7/view-7140314.htm   【关键词】艺人;青岛;老师;京剧院   中图分类号:J803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文献标志码:A nbsp;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38-02   我第一次听到恩师“王筠蘅”的名字,还是在我17岁那年。那时我刚刚开始迷恋皮黄腔韵,只要是暑假期间,便隔三差五地到原即墨京剧团琴师宫相义老先生家中吊嗓子,唱罢歇息时,宫老总要与我谈起他儿时对即墨京剧的一些记忆。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即墨虽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但由于紧靠青岛这个繁华的京剧大码头,所以也有不少游走于胶济线的皮黄戏班、京剧名伶来即墨献艺。在宫老师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名叫王筠蘅的京剧小生演员,艺名筱筠蘅,他与胞姐筱筠青共同组班演出,在即墨曾长期演出几个月,上演过《张羽煮海》《全本孟丽君》《小女婿》(根据评剧改编)等众多剧目,得到即墨观众的认可和欢迎,演出场场爆满。尤其这位叫筱筠蘅的小生演员,扮相清秀英俊,唱念做俱佳,文武并重,不但能演戏,而且还能编戏、排戏、做导演,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面的好演员。听罢宫老的讲述,我从此便对这位从未谋面的王筠蘅老师心生敬仰之情。   直到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组织我们作曲的学生到古都西安采风,学习秦腔音乐。到西安后的第二天,经我的师伯,有“长安琴父”美誉的著名京胡演奏家王君笙先生的引荐,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王筠蘅老师。他虽已是古稀之年,却身体硬朗、步伐矫健,言语间总是面带笑容,对我这位远道而来的晚辈嘘寒问暖,一点也没有陌生感。他不是我想象中高不可攀的表演艺术家、梨园前辈,更像是一位有着丰富阅历的老者、长辈,他平易近人,寒暄的同时总是流露出他关心晚辈的情怀。由于我与王老师同是青岛人,所以更拉近了谈话的距离,王老师说起了他年幼时在青岛学戏演出的一些场景,说起了当时青岛京剧的繁华盛况。作为全国一个重要的港口码头,中西文化的交融地,青岛吸引了众多的南北京剧名角儿来此献艺,还有不少的演员在青岛唱红,后来享誉全国,年幼的王老师就有机会与他们合作,正因如此,王老师不但熟知京派的剧目与艺术特色,对于南派的剧目、演唱、表演特色也了如指掌。言语交谈之中王老师还赠送他与夫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熙萍老师所著《艺海春秋》一书,让我留作纪念。从此,我的书柜中,又多了一本宝贵的教材,又多了一本梨园佳作。这就是我和王老师第一次见面,时间定格在2010年5月13日。   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山东青岛京剧院工作,也正由于王老师每年夏天都要回到青岛的家中居住避暑,我才有了跟随王老师学戏的好机遇,我对王老师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的恩师王筠蘅先生,原名王鸿泰,1933年生于青岛,自幼与胞姐王君青同时入胶济线上赫赫有名的刘德舜先生的戏班坐科学艺,并拜刘德舜先生为师,入科后,师傅便给二人起了艺名筱筠蘅、筱筠青。王筠蘅老师初学老生,后改小生,边学戏边演出。后来刘德舜先生出任青岛光陆戏院的老板,凡是当时来此戏院演出的名角,刘先生都会请他们给自己的徒弟说戏传艺,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王筠蘅老师受到了众多梨园大家的教诲,如雷喜福、路凌云、周又臣、管绍华等。刘德舜先生还请来文化课教师为自己的徒弟教授文化课,在短短半年时间里,王筠蘅老师就学习了《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尺牍》《中庸》等课程,为他以后的演戏、编戏、排戏、导戏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基础。此时的王筠蘅老师虽然年幼,还是一位没有出科的演员,却早已得到众多梨园名家的赏识,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来青岛演出《锁麟囊》《荒山泪》,都由王老师配演娃娃生,与陈永玲、许翰英、杨荣环联袂演出《娟娟》,与名坤旦滕步云配演《红娘》等剧目。凡是来青岛演出的梨园名家,都争相邀请王老师加盟,合作配戏。王筠蘅老师小小年纪就演遍了青岛的六大剧场,成为名噪一时的“小老艺人”。   王老师出科后与胞姐共同组班,巡演于各地,在烟台演出时,被出科于“小荣椿”科班的李荣锦老先生赏识,收其为徒,并传授了《岳家庄》《甘罗拜相》《借赵云》《状元谱》等剧目,后来又得到姜妙香、叶盛兰、俞振飞、方传芸等众多京昆大师的倾囊相授。1964年,应尚小云与徐碧云二位艺术大师之邀,加盟了名家云集的陕西京剧团,从此落户黄土高原,迎来了他艺术生涯的黄金期。单是一出《群英会》就演出600余场。通过舞台实践,他在演唱技法上改变了小生唱腔的高尖刺耳,形成了刚柔并济、细腻婉转的演唱风格,一切从人物角度出发,从内心情感出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