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血浊角度浅议冠心病防治
从血浊角度浅议冠心病防治
关键词:血浊;冠心病;清化血浊
中国论文网 /6/view-7254771.htm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28
中图分类号:R25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104-02
“血浊”首见于《灵枢“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曰:“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此处“血浊”即指血液浑浊不清的状态。近年随着现代中医学发展,血证中“血虚”“血瘀”分型已不能完全涵盖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且不能详尽其病因病机学特点,故“血浊”理论再次得以发展[1]。目前较普遍认为,血浊是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血失清纯”或“血的运行异常”,并已运用到脑病的防治,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血有“润养(养心)”与“化神(心神)”作用,血之清纯被扰或血行异常,心脉与心神势必首受其害,从而出现心系病症。现代医学认为,心脏作为血液循环最重要的器官,对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情况的变化尤为敏感。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发生与血脂、血糖异常或血中各种代谢毒物增多呈相关关系[2-3]。为此,探讨血浊理论对防治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 血浊形成因素
《灵枢“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又“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表明血的正常生成过程包括脾胃化生营阴、肺中吸入清气、心予神于血等几个环节。若“营阴浑浊不清”“肺中清气不净”或“神志失于清明”,血液化生过程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血液失于清纯、血行异常,出现血浊的病理状态。若将三者进行分类则可归结为“不良的生活方式”“环境问题”及“情志因素”现代三大主流致病因素。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I02B0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2009ZX09502-03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007001)
通讯作者:高铸烨,E-mail:zhuyegao@126.com;史大卓,E-mail:shidazhuo_hua@163.com
2 血浊与冠心病诸多致病因素相关
一般而言,冠心病的致病因素有痰、瘀、虚、毒等。早期以心气(阳)虚、痰瘀阻滞血脉为主,中晚期可发展为心气(阳)损伤、痰瘀毒闭阻心脉[4]。血浊作为病因学概念,与导致冠心病的“痰”“瘀”“虚”“毒”致病因素密切相关。
2.1 血浊与痰
丹溪认为“浊主湿热,有痰、有虚”。痰乃津液代谢异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而“津血同源”,血与津液乃异名而同类。“浊邪”重而黏滞,秉湿邪之性,血浊日久不得清化,津液正常循行必然会受到影响,乃聚而成痰。而痰饮停聚不行又可反污于血,加重血浊病理状态。
2.2 血浊与虚
血者,轻清流动之品,循于经脉而润养全身,血之清纯被扰,则其润养作用必然减弱。机体不得润养,则脏腑精气虚弱滞涩,在心则表现为心失所养,心气化生无源,久则伤及心阳,出现心气虚、心阳虚的病理状态。
2.3 血浊与瘀
血瘀是血液成分及理化性质、运行特点改变。血瘀证形成的基本病理过程可概括为“瘀滞内结”“血液离经”“血液污秽”3个方面[5],血浊发展演变过程与其均有所关联。①血中秽浊积聚,久则变“稠”变“黏”,进一步发展则阻塞脉道,形成“瘀滞内结”型瘀血;②血浊亦可因虚因郁因热而致“气虚不摄”或“火热妄行”,引起血液破经外出,出现“血液离经”;③血浊即为血液失于清纯的病理状态,与“血液污秽”型瘀血的发生有明显相通之处。结合现代医学宏观微观检查所见,并依据病程长短、病因、病程急慢性和损伤或手术等不同因素,血瘀证分为急性血瘀证、慢性血瘀证和前血瘀证(或称潜在血瘀证,即临床症状尚未出现血瘀证的表现,但血液流变学检查发现有异常)。血浊则与前血瘀证及慢性血瘀证密切相关,一方面血浊因病症轻浅尚未表现出明显的血瘀征象,但血液学检查过程往往可发现血脂及血糖等异常,符合前瘀血证的概念;另一方面,若血浊不得清化,进一步发展则可向慢性血瘀证的方向发展演变,出现血脉凝涩的病理改变。因此,血浊为血瘀的轻症状态,往往为血瘀各类证型的前驱病理状态。
2.4 血浊与毒
一般中医临床研究常将“浊”与“毒”并称为“浊毒”,可见两者内在关系密切。现代中医的“毒”邪,是指由于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体外而化生的病理产物[6]。血浊过程就是机体健康状态的偏态,其形成与肺、脾、肾、心等脏腑功能失常有关,其病理表现则为血液失于清纯或运行出现问题。其与“毒”的指代具有一定共性,但通过比较则可发现,血浊为毒之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