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跨文化密集交流中的复杂情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递跨文化密集交流中的复杂情怀

传递跨文化密集交流中的复杂情怀   加拿大女作家金翠的这本题为《漂》的海外畅销书,虽然让人立即想起另一本美国著名畅销书《飘》,但两书的时间距离,让各自的写法分别站在了传统与现代的两股道上。 中国论文网 /7/view-7149533.htm   《漂》的总字数仅为5万,却有40多个人物,50多个故事,肯定是当今最流行的碎片化思绪与写作文风,加上《追忆似水年华》《情人》《基本粒子》似的法国意识流风格,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个人轻声低语,语速飞快,语音跳跃,所有的人物和故事既让人瞬息获得,又让人转眼错过;读者好像听到了很多全新的高质量信息,更仿佛错过了太多最重要的生活真相。小说的情感是如此饱满、不断地溢出言表,又如此地丰富多样、持续地相互矛盾和自相践踏,让人常常不知所措和追赶不及;悲情、恩情、亲情、爱情、友情,以及这些高大尚情感另一面的恐惧、憎恨、仇恨、厌恶、怨气、悔意等,都在被作者尽情地直接拼贴和尽兴地随意杂糅,阅读者既无法放手或释卷、更无法轻易释义和释怀。   由于作者的个人背景太过丰厚,结合了跨文化上的越南、中国、马来西亚、美国和加拿大,阶层上的传统大家族与现代难民类移民,生存方式上的冷战时期政治灾难、滔滔大海上的逃难船、和平时期的西方式救援以及在发达国家的幸存与个人奋斗等,所以,可能作者在此时遇见我们这些中国读者的时候,正处于继续挣扎和不断成长的一个节点上。她的书不想让我们有太多明确的收获,庞大的家族故事才刚刚开始讲述。目前的故事女主人公“我”已经能在一片非母国的土地上独立生存,已经有了两个拥有西方名字的白肤男孩,但不像是同时拥有了一个美满家庭;她的一个孩子是自闭症患者,她作为年轻的母亲好像才刚刚学会如何爱他,因为她自己也更是像一个刚刚学会如何向外国人表达、让他人多少真正看懂一些她的意思的异乡新人。所以在我的第一次阅读体会中,她不是在哭诉,也不是在抒情,她不呐喊,也毫无畏惧,她仿佛是在向熟人唠叨或向自己低语,更仿佛相信读者也是一个饱经风霜、什么都多少知道一点的人。   印在海天出版社中文版小说背面的法国ELLE杂志评语,我相信是最重要的。这条排在末端的异邦评语说:“金翠既让我们感到宽慰,又让我们感到不安。”小说虽然说的是一个被西方慈善事业拯救的个人故事和她的很多家人被接纳的历程,但却处处对这种救助表达真诚的感激和自由吐露的嘲讽。这其实是很讨巧、很对西方读者胃口的事。号称“自由世界”需要的正是“自由表达”之声,尤其是质疑和讥讽之声。当然碰巧的是,拥有一定中国血统的金翠,她喜欢的这种自由嘲讽西方的口气,此时此刻也挺对中国读者的胃口,我们也正需要或渴望真正尖锐的酷评。当然更重要的是,金翠的自由嘲讽总是保持着一种高雅法国文化特有的智识和幽默、精准和优雅,所以也保证她的小说在全球30多个国家畅销,得到英美法各国报刊和书评家的好评。   小说开篇不久就口含嘲讽地说一些年轻的西方现代艺术家们,正如何积极在通过影像、图像和声音记录等新式行为艺术形式,来努力“留住”身边底层生活的真实场景和语境,仿佛这些“弊端”很快就会被自己的政府和社会组织发现并妥善解决,所以一定要抓紧时间记录在案、成为自己的个人艺术作品;但是阅读者会同步地体会到,西方社会底层的真正生活和艰难困苦,其实完全不在西方年轻人的思想视线和内心波段之中。跨文化的误解和误读随时发生、多数人对周遭的深重苦难和困境挣扎其实是熟视无睹、置之度外的。   小说巧妙而又自由地穿梭在个人历史的不同阶段,比如“我”回忆说自己的越南名字叫阮安静,出生在机关枪“嗒嗒”作响的南北越决战的“春节攻势”期间,10岁的时候就乘坐一条生死由天、弥漫恶臭的轮船,苦熬漫长而又黑暗的人间地狱、侥幸逃到了国际红十字会修建在马来西亚的难民营,并最后与一堆瘦得皮包骨头的孩子们被加拿大代表团认领。   “我”很难忘记,最初登上加拿大格兰比小镇后,学校的老师怎样让我们这些经历过恶虱遍体、恶臭熏天、大难不死的学生去仔细观察一只苍蝇的叫声和长相。当地人怎样高兴地轮番招待我们,一方面跑遍全城去买存量有限的即熟米饭,另一方面又让我们用叉子吃散在盘子里的米粒。尽管叙述者“我”一再强调加拿大的赞助人和志愿者家庭都像“天使”或者说就是“天使”,曾经给予我们如此多、如此慷慨的帮助,但“我”的记忆中既有无法表达完整感激的遗憾,也有太多的类似爸爸穿着女式收腰红毛衣到处走动和出门打工的不安、窘迫和内心惶惑。我虽然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心理障碍,努力学习英语、学习法语,但一直无法告诉他人,自己的父母曾怎样惊慌地半夜起床,悄悄扔掉慷慨解囊的赞助人帮助选择的便宜床垫,因为里面充满了消灭不了的跳蚤。显然,西方救助者与他们的被救对象之间彼此的相互理解一直十分缺乏,只有沉重的和平苦难岁月在人们的身边高速流逝。   “我”从小就看到了很多还没有记录进历史教科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