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编外雷锋团”-半世情温暖一座城.docVIP

邓州“编外雷锋团”-半世情温暖一座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邓州“编外雷锋团”-半世情温暖一座城

邓州“编外雷锋团”:半世情温暖一座城   2016年春节,在河南省邓州市探望亲戚时,时常见到这样一种景象――故交新友见面,不约而同地多了一道自我介绍:我是“电力雷锋营”的,我是“大学生雷锋营”的,我是“巾帼雷锋营”的……在会心一笑中,彼此感觉更加亲切。经询问了解方才明白,他们属于同一个组织――“编外雷锋团”,传承同一种精神――“雷锋精神”。   雷锋战友学雷锋,把精神“背”回家乡   邓州市新华中路87号,一幢二层朴素小楼是“编外雷锋团”的团部所在地。“编外雷锋团”政委姚德奇今年已74岁,挺着军人笔直的腰板,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谈到雷锋和“雷锋团”更是神采飞扬。   56年前,邓州市560名青年参军入伍,来到沈阳军区工程兵第十团服役。巧合与缘分,让他们与雷锋成为亲密战友。   入伍后的第一次全团军人大会,姚德奇和战友们聆听的就是雷锋的忆苦思甜报告。接下来的日子里,相继有30多名邓州籍战士与雷锋分在同一个连队。   姚德奇与雷锋同住一个宿舍,睡在雷锋对面的上铺。他每天都能见到雷锋总是训练、学习忙个不停,还曾在雷锋指导下学毛选,相伴出营区做好事。   在一起站岗、一同施工、一道学习的朝夕相处中,许许多多邓州战友耳闻目睹了雷锋的先进事迹,得到过雷锋的热情帮助,亲身感受到了雷锋精神的可贵。   自1964年至1985年底,当年一同参军的560名战士相继退伍。战友们把雷锋日记、照片打进背包,连同雷锋精神一起“背”回了家乡邓州。抱定“无愧为雷锋战友”的誓言,他们一个个在各自岗位上自觉践行和传播雷锋精神,书写着新的雷锋故事。半个世纪以来,先后有318人担任了基层民兵连、中小学校国防教育辅导员,400多人荣获省、市及所在单位“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一次老战友聚会,在座的有团、营、连三级主官和机关部门领导,就像一个“团班子”。大家眼睛一亮:咋不组建个“编外雷锋团”呢?1997年4月,在“学雷锋小组”、“学雷锋服务队”等战友群体基础上,“编外雷锋团”成立。仿照部队编制,“编外雷锋团”下设营连排,原沈阳军区“雷锋团”第9任团长宋清梅担任团长,“雷锋团”原政治处主任姚德奇担任政委。   自此,这群雷锋的战友在家乡传播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实现了由自发到组织、由个体到群体的转变,逐渐发展成为中原大地学习、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最大群体。   不靠雷锋沾光,要为雷锋争光   矗立在邓州市城区东入口的“编外雷锋团”展览馆,造型颇似红旗指引下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象征着“编外雷锋团”的发展,也承载着老战友们的情怀。   展览馆大厅墙壁上镂刻着“编外雷锋团”的工作章程。成立以来,他们入团有仪式,管理有制度,行为有准则。“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奉献社会,不求索取。”这是“编外雷锋团”老兵们的共同追求。   宋清梅转业回乡,任副科级市文明办副主任。有人为他打抱不平:“你是雷锋团团长,牌子亮,找找人吧。”宋清梅诚恳地说:“像雷锋那样当个螺丝钉不好吗?”在文明办副主任的岗位上,他不计名利得失,兢兢业业工作,一干就是10多年。   姚德奇担任邓州市房管局局长期间,立下“铁规”:不管来客是谁,都是一碗羊肉汤、两个油馍,一直被人们笑称“一碗端”。一些亲戚朋友找他办事帮忙,都被一口堵回去,因此又被戏称为“老古板”。对此,姚德奇一笑而过,始终坚持原则,“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事业发展上,把心操在干事创业上”。   复员转业后,不少战友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曾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大家始终牢记自己是从雷锋身边走来,都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雷锋战友”这个光荣称呼。   战友丁士豪一直珍藏着雷锋赠送给他的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复员回乡后,他到哪里工作都是劳模、先进。转到企业工作时,因政策原因,他先后3次上岗又下岗,没向组织张过一次口。有人开玩笑说:“学习雷锋好榜样,学来学去也下岗。”面对家人的埋怨和他人的议论,丁士豪不抱怨、不气馁,在居住的简易房门口端端正正贴上一副对联:“处事向雷锋看齐力量无穷,立身为国家分忧自强不息”。   曾为雷锋整理过遗容的陈远友,转业后担任邓州市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他义务为患者送医30多年,义诊3万多人次,被誉为邓州卫生系统的“活雷锋”。   针对一段时期个别人在网上诋毁雷锋、恶搞英雄的行为,“编外雷锋团”在社会上大张旗鼓地组织唱雷锋歌曲,讲雷锋故事,打雷锋标语,弘扬新风正气。“只要是介绍雷锋、宣传雷锋,不管路途远近,不管人数多少,不管条件好坏,都是有求必应。”几十年来,“编外雷锋团”应邀到12个省市48个县区和沈阳、济南等部队,开展宣讲1800余场次,成为宣传弘扬雷锋精神的一张鲜亮名片。   薪火相传,“盆景”成风景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习近平总书记的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