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病案解析“诸痛痒疮皆属于心”.docVIP

基于临床病案解析“诸痛痒疮皆属于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临床病案解析“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基于临床病案解析“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关键词:病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病机 中国论文网 /6/view-7254772.htm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34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116-02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出自《素问“病机十九条”之一。对于此句含义的理解,历代医家意见不一。其分歧主要集中在:①认为“心”为“火”之误,刘完素等医家将此经文改为“诸痛痒疮,皆属于火”[1];②认为原文无误,因“心主血脉”之故,但对痛、痒、疮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或认为痛、痒作为疮之症状,或认为痛、痒、疮作为3种独立的病症。对此,笔者现通过临床三则病案就以上分歧提出个人观点,以期同道斧正。   1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男,58岁,2014年11月就诊。阵发上肢前臂及颈部肌痛1周,排除颈椎病、风湿、肌炎等相关疾病,自服解热镇痛药,汗出后疼痛消失,每日于下午1点左右发作。自诉1周前因午睡当风,醒后即感颈部疼痛,难以俯仰,热敷后好转。后因感冒自服抗生素3 d,感冒缓解,颈部牵及上肢前臂疼痛,自觉疼痛时肌肉发胀,稍有碰触便疼痛难忍。就诊时,患者颈部及上肢均无压痛。舌淡,苔白,脉浮紧。治以发汗解肌。处方:麻黄15 g,桂枝10 g,白芍10 g,葛根20 g,炙甘草10 g,生姜3片,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后,诸症皆消。   按:本案患者原因感受风寒,未及时驱寒外出,反而使用“寒凉”的抗生素,使寒邪郁闭体内。疼痛于每日下午1点左右发作,是为心经开阖之时,表明外邪已由手太阴肺经侵及手少阴心经。遂方用葛根汤解肌发表,鼓动寒邪外出,则诸症皆消。   痛,是临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外邪、气滞、血瘀、痰饮等,均可引起各脏腑组织及肢体各部位的疼痛。但其病机本质不外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这两种病机均可归属于心。因心主血脉,具有推动和维持血液在脉中环流全身的功能。《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   恶风,葛根汤主之。”本案患者乃由外邪引起血脉痹阻,“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寒凝经脉,影响心气推动血脉的功能,故在心经开阖时疼痛发作。服药后,寒邪随汗而解,血脉畅通,则疼痛消失。   案例2:患者,男,63岁,东北人,数年前移居南方,2014年12月就诊。诉入冬即皮肤瘙痒,曾就诊于皮肤科,予润燥止痒颗粒,瘙痒无明显缓解。诊见:皮肤局部无皮损,面红,舌红,苔白腻,脉洪略滑。治以除湿凉血止痒。处方:苦参10 g,苍术15 g,白鲜皮10 g,蛇床子10 g,地肤子10 g,蒺藜10 g,虎杖1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生地黄20 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剂后,瘙痒即止。   按:本案患者移居南方后,不适应南方湿热天气。夏季淤积在体内的湿热未及时排出,在冬季发为瘙痒。痒的发生机理也可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解释,导致瘙痒的原因有虚实两大类,即风、湿、热、虫邪引起的气血不和与血虚所致的肌肤失养,其实都存在病变局部的血运功能失常[2]。夏季,五脏对应的是心,本案患者禀受夏季湿热,心气运行旺盛之时,机体无异常表现。进入冬季,精气封藏之时,湿热瘀阻经脉,血行不畅,使皮肤失去正常濡养,则发为瘙痒。前医润燥止痒,使用滋阴之品,则血脉更为黏滞,瘙痒不得缓解。而通过苦参、白鲜皮、虎杖等清热利湿,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凉血活血,使经脉疏通,血行恢复正常,则瘙痒即止。   案例3:患者,男,56岁,2012年10月就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半年,用地塞米松只可控制2 d左右,曾口服苦寒清火之药1月余,效不佳,反致严重腹泻,停药1周后腹泻基本停止,但口腔溃疡已漫延至咽喉。诊见:口腔有5处溃疡,或白斑状,或红点状,咽喉红肿,舌淡、有齿痕,苔白略腻,寸脉虚浮、关尺脉沉细。自诉口腔溃疡由突发高血压引起,现进食困难,每日凌晨1点左右醒来后便无法入睡。辨证:肝脾不和,心肾不交。治以调和肝脾、交通心肾。处方:柴胡15 g,茯苓10 g,白术10 g,当归10 g,白芍10 g,党参10 g,黄芪15 g,黄连5 g,肉桂5 g,煅龙骨(先煎)15 g,煅牡蛎(先煎)15 g,山药10 g,山萸肉10 g,三七粉(冲)1 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服10剂后,睡眠明显改善,溃疡有收敛迹象,夜间略盗汗,关脉较前浮。守方减党参、黄芪,加知母10 g,龟甲、鳖甲各15 g。继服10剂后,诸症皆消。后嘱服六味地黄丸1个月。随访2年,口腔溃疡未再发。   按:本案方中以逍遥散调肝,党参、黄芪补之前被寒凉药攻伐的脾气,交泰丸加山药、山萸肉交通心肾,煅龙骨、煅牡蛎和三七粉收敛疮口。伺脾气恢复,再加知母、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