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对抗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孤独的对抗者

孤独的对抗者   摘 要:对于《复仇》,一直以来都有大量的研究。历来的研究者基本都会将其研究依据定在鲁迅先生“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但这种研究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研究则从文本出发,并结合先生的生活背景来探究文中鲁迅先生在人生的低谷中依旧选择抗的状态。 中国论文网 /5/view-7236214.htm   关键词:复仇者;个体;抗争   《复仇》作为鲁迅思想中独具一格的散文,曾在学界引起过广泛的关注。今天我则试图从文本细读中理解鲁迅先生在人生低谷时期有着怎样的精神状态,看他是如何成为孤独的对抗者。   通过文本阅读我们会发现,在《野草》中有两篇文章作于同一天,这就是《复仇》与《复仇》(其二),写作时间为1924年12月20日,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这个时间点。我们会发现前一年的六月,他与周作人兄弟感情的恶化,这让鲁迅的精神遭受了严重的创伤。我们知道周作人不仅仅是鲁迅的兄弟,更是他心灵的益友,而这次的感情失和后,鲁迅先生旧疾复发,由此可见这件事情对他的重要影响。汪卫东先生在《秋叶》中说过“《野草》是鲁迅用试图穿越第二次绝望的一次生命的行动。在开始的《彷徨》与《野草》写作之前的1923年,鲁迅陷入了他启蒙人生的第二次绝望,也是最后一次绝望。《新青年》的解体使他又一次体验到了日本时期的寂寞,而这一年的兄弟失和,给他带来的是启蒙事业和家庭伦理的双重意义的消解。”在我们有了一定的背景了解后,让我们看看作品到底是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脉络,因此在进行文本分析前,我们先对文本划分层次。第一到第四节为第一部分,述说复仇者的状态;第五到第七节为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围观者对复仇者的围观以及他们的围观状态的变化;最后一节为第三部分,复仇者二人在复仇成功之后的身体与精神情况。接下来我们仔细研读文本,首先在文本前两段里,我们能够看到作者似乎在以医生解剖学的眼光来带我们熟悉人体的血脉,本应该一直保持着这般冷静客观的态度,但后来却掺入了“蛊惑,煽动,牵引”这些极富个人情感的词语,原因何在呢?我们知道自然界的动物会相互依偎以此保证一定的温度,人也是如此,并且人还更进一步,通过此种群居行为以获得集体的满足感。人是生活在一个大的集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群体成员的观察与影响,看客的“围观”心理未尝不是一种这样的行为。但这种行为能带来什么呢,“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真的如此吗?接下来运用强烈的对比,若以利刃刺破皮肤,则是“冰冷的呼吸”与“淡白的嘴唇”,但最终得到的“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这两种结果明显有着本质的区别,“沉酣的大欢喜”是一种不觉悟的,人云亦云的欢欣,但“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则是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畅快。而在第三自然段中,则用剪影的方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画面,有一种画面的饱满感与冲击感。那为什么偏以一对男女作为描述对象?作者此处有其自己的考虑。不管这对男女相爱或相杀,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独立的个体,两人之间并无实际联系。因而“一对男女”应指向的是个体的独立,同时暗示着人生命的一种状态――孤独。在这样一个场景中的人到底是要干什么呢,第四段则为我们给出了两种结果――拥抱或是杀戮。理所当然,作为有着与生俱来“看客”心理的路人则蜂拥而上。“从四面奔来”中的“奔”字,急不可耐,生怕错过一场好戏。“密密层层地,如槐蚕爬上墙壁,去蚂蚁要扛鲞头”形象生动的比喻更带来一场视觉的冲击,同时围观者的众数与被围观者的少数形成了差异对比,与此同时,围观者之众指向群体,因而此处也是个体与群体的对比。围观者“拼命地伸长脖子”,是为了“赏鉴这拥抱与杀戮”,这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出看客的麻木不仁,另一方面这又与《阿Q正传》中阿Q回村后在人前诉说城里砍革命者脑袋的事情形成了一定互文性。看客们的生活太过无聊,因而抓住一切可以寻找乐趣的事件,以此为乐。他们不仅是赏,而且还要“鉴”,即品头论足之意,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就像《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儿子阿毛死后,一直都怀着悔恨的心态来舒缓自己的苦楚,但鲁镇里的一些老女人却是把这个事情作为一个故事,在故事结尾处“一齐留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而后“满意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那么针对如此的“围观者”,静默地立于旷野上的男女做了什么呢?在接下来的自然段中,鲁迅写道“然而他们俩对立着,在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两个“然而”的使用带来极度转折,并且层度递进加深。“围观者”不是急切地想看戏吗?那好,我就让他们无戏可看。于是他们以无为――“也不杀戮,也不拥抱,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来应对一切。他们的这种做法最终破灭了“围观者”的“赏鉴”,“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了别人的毛孔中。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