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思维模式与人物新闻采写
思维模式与人物新闻采写
在新闻报道题材类型中,人物报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有情感和温度的人为报道对象,以多面化立体式的表达手法,以延伸挖掘的精神内核的文化内涵,共同构筑出一道绚丽的风景。随着时代发展,各式新闻人物层出不穷。如何让人物报道推陈出新?运用好发散思维,让人物报道纵深多面开拓,让新闻呈现多面化?
一、逆向思维:让人物报道“石破天惊”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一件事物的反方向来思考,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和固定的观点,从绝然相反的方向来揭示事物面貌,从而起到震聋发馈、惊世骇俗的作用。具体到新闻人物报道,逆向思维将摒弃我们常用的“顺向思维”,在衡量或报道一个人物时,从相反的方向来挖掘报道点,揭示人物的反向面貌,让读者多另一个维度接近新闻真相。
今年1月15日,一篇《惊惶庞麦郎》的人物稿件在微信和网络上火起来。通过阅读这篇不加粉饰、毫不留情的“起底”文章,许多人知道了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庞麦郎。分析该文,在于记者成功运用了“逆向思维”方式。庞麦郎本为无名“草根”,因为喜欢歌唱,被一家唱片公司“下赌注”式投巨资录新歌《我的滑板鞋》,又通过强力搜索力推其进入主流平台。一时间,庞麦郎被冠以最神秘的“神曲新秀”和“逆袭少年”。
二、 “纵向思维”:导出人物报道精神内核
纵向思维是指在一定结构范围内,按照有顺序的、可预测的、程式化的方向进行思考,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始到终的顺序,同时兼有纵向跳跃和突破性、递进性、渐变性的特点。通过对事物层层分析递进,直抵本质内核,最后得出创新性结果。在新闻人物报道中,有一些典型人物更适用于正面挖掘,分析背景,提炼精髓,逐步解读,从而使人物升华。
三、 横向思维:让人物报道记录时代特征
横向思维是相对纵向思维而言的。它与纵向思维通过顺序探寻、层层递进的方式不一样,倾向于探求观察事物所有的不同方法,并一一予以突破,从而将事物扩大范围、向面上拓展和归纳。
任何新闻人物,都不是单个的存在,而是作为群体的一员,这个群体会打上时代的印记。运用横向思维方式,将新闻人物放进横向群体和环境中去考量,揭示人物存在的背景和内在原因,归纳人物特点和个性,将实现进一步深化人物、烙印时代印痕的目的。
2011年,央视和光明日报联合举办大型公益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截至2014年,该活动成功举办四届,共在全国寻找到了50多位师德高尚、事迹感人的山村教师。在他们中间,有骑着骆驼挨家挨户劝孩子上学的阿力甫夏,有16载孤身独骑四万里家访的阿力太, 有“盲童之光”吉拉, 有纳西古寨“掌灯人”藏族校长王偏初,有“瑶寨红烛”杨贤生, 有背出一个学校的 “背篓校长” 田玉才等。这一组报道通过央视平台的播放和光明日报的文字报道,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尊重乡村教师、关心乡村教师、关心农村教育的热潮。
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他们奉献在不同的地区,他们教育着成千上万的孩子,每一个老师都有着不同性格和生活状态。这组报道,通过横向发散式点采,通过群体共性特征的描述和个性特征的呈现,将“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真实地展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既刻画了平凡而伟大、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群像,也关注到乡村教育条件简陋、设施落后的现状,对教育特别是山村教育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四、 “侧向思维”:让人物报道另辟蹊径
侧向思维又称“旁通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种形式。它不是从正面去深入和突破,而是从次要的地方做文章,将它的内在含义和事实挖掘出来,并把它的价值扩大,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2年8月26日,陕西延安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数十人死亡,然而,在一片惋惜的氛围之中,竟有一名当地官员在事故现场“傻笑”。然而没过几天,事情急转直下。有网友曝出该官员在不同场合配戴过多款名表,此外还有价值较高的手镯、眼镜和皮带,“表哥”被曝。
针对此事,媒体不再追问该官员为何而“面露微笑”,也不把重心放到事故后续处理上,反而集中火力追问局长的“表”从何而来,紧跟网络舆论热点紧追不舍。几天后陕西省纪委宣布调查。
这组事件报道中的核心人物是一名公职人员,其现场的不当“表情”引发了关注,这是第一新闻点,但真正的舆论引爆点则是从侧面旁出的“名表”事件。因此,无论是事件报道还是人物报道,当正面突破受限时,选择事件的一个点或几个点从侧面迂回,不失为一种可操作性的方式。
总而言之,除上述几种思维方式外,在人物报道中还可以运用立体思维、组合思维、平面思维等,从而找到最佳切入点,校正报道的视角,直抵事件内核,揭示真相,展现新闻力量,描摹人物灵魂,传递新闻正能量的积极作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