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国,名校ABC女孩的美食冒险之旅.docVIP

寻味中国,名校ABC女孩的美食冒险之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味中国,名校ABC女孩的美食冒险之旅

寻味中国,名校ABC女孩的美食冒险之旅   作为地道的ABC,华裔女作家林留清怡有一个爱吃中国菜的胃。硕士毕业于声名大噪的哥伦比亚大学,前程锦绣,她却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寻找美食的踪迹。这一场寻味之旅注定别开生面、与众不同,与美食邂逅的旅途到底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故事? 中国论文网 /6/view-7225632.htm   谢绝高薪   名校女孩寻味美食   林留清怡是一名地道的ABC女孩,她出生于芝加哥,从小在南加州长大。一路成长中,她接受的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一口流利纯正的美式英语,自由奔放的散漫个性,俨然就是一位洋气十足的美国女孩。虽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美国化,可有一样是作为华裔的林留清怡与身边美国人不同的,那就是父母常常做一些中国菜来挑战她的味蕾。   林留清怡的父母来自中国台湾,由于常年孤独生活在异国他乡,饮食就成了他们思念故土的唯一慰藉。虽然大多数时候林留清怡都在学校里和同学吃着汉堡、薯条、披萨等西式餐点,可每逢周末或是特殊节日,父母总会在家里准备一桌子中国菜。从儿时起,林留清怡便知道母亲有几道经久不衰的拿手菜,例如电饭锅蒸肉饼、红萝卜炒鸡丁和酱汁红烧肉。每逢重大的节日,母亲还会特意拿出电火锅,然后一家人围着一个大桌子,把切得纸片儿一样薄的肉片和青菜分批放入,在热腾腾的雾气中大家吃得酣畅淋漓。   18岁那年,林留清怡第一次离开家到纽约城去上大学。天天在食堂和快餐店吃着炸鸡薯条的生活让林留清怡感到崩溃,每当这时,她都会忍不住想家,想念父母做的中国菜。一次,来学校看林留清怡的父母带来了当天亲手包好的猪肉香菇馅儿饺子。父母离开后,林留清怡迫不及待地从冰箱里把饺子拿出来,学着母亲做饭的样子,给自己煮了大大的一碗饺子。喝着热腾腾的汤,一口口咬着肉质鲜美的饺子,林留清怡顿时觉得整个人舒畅极了!远离父母后,林留清怡第一次理解了身在美国的父母为何会如此钟情中国菜肴,因为食物就是故乡的根!那时起,她对中国食物越来越热衷,那种食物所带来的情愫是美国快餐所给不了的。   1998年,林留清怡参加哥伦比亚大学的交流活动,第一次来到了北京。首先接触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美食,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陕西肉夹馍……她惊讶地发现原来母亲所做的几道中国菜,在众多的中华美食面前完全不值得一提。那次与中国美食的亲密接触虽然短暂,却让林留清怡发现自己对美食烹饪的爱好和对写作的热爱一样大。她还发现,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不同,中国人对美食充满了热情,汉语中三句话离不开食物和吃。比如说“吃醋”、“吃苦”,再比如用“酸甜苦辣”形容人生百味,所以她也希望通过美食走近中国文化,寻找自己的根。   2000年,林留清怡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毕业。许多优秀的媒体单位向她伸出橄榄枝,并许诺了优厚的条件。可心心念念着中国美食的林留清怡全都拒绝了,带着获得的富尔布莱特奖学金,毅然踏上了“寻味中国”的美食冒险之旅。   探秘美食   舌尖味蕾尽情融化   如何快速恶补有关中国美食的知识成了她的当务之急。冥思苦想两天后,林留清怡想到了一个最靠谱的办法,那就是当厨师。她放下自己名校高材生的身份,来到了北京的一所胡同厨师技校,跟着一群进城的年轻人,一起学习厨艺。别人做厨师是为了学门手艺,混口饭吃,林留清怡不是,她满怀着热忱,课堂上她总是有一大堆问题要问,被同学和老师们笑称为“问题学生”。   一次,林留清怡在学做“椒盐排骨”时不知道要放多少盐,于是向老师请教。教课的张师傅告诉她:“你要咸一点,就放多一点盐;淡一点,就少放。”这样的回答让林留清怡觉得很崩溃,因为在她的“西方菜谱体系”中,用量必须精确,以多少克来计算。可后来学习的时间长了,林留清怡对盐量的把控也越来越到位。她发现,调味品的用量其实需要根据每个人的需求,最好吃的菜只不过是最对胃口罢了。经过一个月的理论和两个月的实践学习,林留清怡参加了考试,不仅顺利取得了厨师证书,还收获了与学校王主任的友谊。   烹饪学校毕业后,她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一家中式餐厅实习,检验自己的手艺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可她是个美国人,还受过高等教育,许多餐厅都不愿意要她,觉得她是在做社会调查的学生,或者是同行派来的“间谍”。一次,好不容易有个中餐厅聘请了林留清怡,哪知试用期间,她见另一个厨师在为顾客做“水煮鱼片”时放入了大量的花椒,于是和别人理论起来。她激动地说:“花椒在美国可是被当做毒品禁止的!你怎么大量滥用呢?”对方愤然回击道:“没有花椒,菜怎么会好吃呢?”最终,担心林留清怡胜任不了厨师工作,餐厅老板还是解雇了她。   那次之后,林留清怡彻底放下了自己对中国美食的一丝防备之心。以前那些她抗拒的食物她也会试着尝试,例如花椒、炒韭菜、生吃蒜头、葱爆猪肝……几次尝试后,她发现自己竟逐渐接受了这些一开始觉得十分怪异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