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的俞平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可奈何的俞平伯

无可奈何的俞平伯 1 中国论文网 /5/view-7090819.htm   俞平伯的外孙韦柰兄,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旧时月色──俞平伯身边的人和事》(中国华侨出版社),读后倍感亲切。   书内有一段话特别提到笔者,讲的是1986年俞平伯来香港讲学的事。原文如下:   他第二次演说《红楼梦》是在1986年11月19日至25五日在香港。大力促成此事的,是香港著名作家潘耀明(彦火)。他与外祖父的交往始于20世纪70年代。外祖父喜他的为人,也喜他的才气,常夸奖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青年。在潘耀明迁居太古城时,外祖父曾书“既醉情拈杯酒绿,迟归喜遇碗灯红”联赠他。1986年3月,一次闲谈中,外祖父回忆起他20年代经香港去美国的事,言谈中流露出对香港的怀念。由此,潘耀明产生了让老人重莅香港的念头,并即刻着手筹划,终获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和香港三联书店之邀。   韦柰上述的话,谈到笔者的地方,不免有谬赞之嫌!在大师面前,笔者只是一个小学生而已。承俞老不弃,引为忘年交,反而感到惶惶不安。   倒是为了实现老人家来香港的夙愿,笔者曾经多方奔走,终于促成俞老香港之行,可谓香港文坛盛事。   俞平伯是红学大师,1953年在被毛泽东点名批判后,从此在文坛消失了四分之一世纪。他出师早,年轻时已才学九斗,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子,写了一部洋洋洒洒的《红楼梦辨》,上世纪50年代便受到大批判。从此不在公开场合谈《红楼梦》,不知者以为他已与《红楼梦》绝缘。其实不然,他私下还是悄悄地钻研。   迄到1986年1月20日,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他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举行的庆祝会上,他整理了《一九八?年五月二十六日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书》和旧作《评〈好了歌〉》作为大会发言。在《一九八?年五月二十六日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书》一文中,他提出对《红楼梦》研究工作的三点见解,很有见地,令人刮目相看。   他的意见简括如下:   一、《红楼梦》可以从历史、政治、社会各个角度来看,但它本身属文艺范畴,毕竟是小说。论它的思想性,又有关哲学。这应是主要的,而过去似乎说得较少。今后似应从文、哲两方面加以探讨。      二、应当怎样读《红楼梦》呢?只读白文,未免孤陋寡闻;博览群书,又感迷失路途。摈而勿读与钻牛角尖,殆两失之。为今之计,似宜编一“入门”“概论”之类,俾众易明,不更旁求冥索,于爱读是书者或不无小补。   三、本书虽是杰作,终未完篇;若推崇过高,则离大众愈远,曲为比附则真赏愈迷,良为无益。这或由于过分热情之故。如能把距离放远些,或从另一角度来看,则可避免许多烟雾,而《红楼梦》的真相亦可以稍稍澄清了。   俞平伯以上三点心得,可谓微言大义,对研究和爱好《红楼梦》者,无不有启发性。   1986年俞平伯老应邀莅临香港,引起轰动。他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的讲题是《索隐派与自传说闲评》。   他在演说中,一语道破了“红学”研究存在的弊病。他指出:   《红楼梦》是小说,这一点大家好像都不怀疑,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两派总想把它当作一种史料来研究。像考古学家那样,敲敲打打,似乎非如此便不能过瘾,就会贬低了《红楼梦》的身价。其实这种作法,都出自一个误会,那就是钻牛角尖。结果非但不能有更深一步的研究,反而把自己也给弄糊涂了。   晚年的俞平伯,身体力行,已跳出之前研究的窠臼,反对敲敲打打、钻牛角尖,而是把《红楼梦》当作小说看待,从文史哲的角度来研究和评断。这是他对红学研究的新了悟。   说起俞平伯研究《红楼梦》,有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俞平伯曾自况自喻地说:“我仅是读过《红楼梦》而已,且当年提及红学,只是一种笑谈,哪想后来竟认真起来。”   记得俞平伯的妻舅许宝?Y,曾撰文介绍俞平伯的处女作《红楼梦辨》原稿失而复得的曲折经过,时值年富力健的俞平伯,历时三个月写完了《红楼梦辨》,“兴冲冲地抱着一捆红格纸上誊写清楚的原稿,出门去看朋友(也可能就是到出版商家去交稿)。傍晚回家时,只见神情发愣,仿若有所失。哪知竟真的是有所失――稿子丢了!原来是雇乘黄包车,把纸卷放在座位上忘了拿,等到想起去追,车已远去,无处可寻了。俞平伯夫妇木然相对,心里别提有多别扭了。偏偏事有凑巧,过了几天,顾颉刚先生(或是朱自清)来信,说他一日在马路上看见一个收旧货的鼓儿担上赫然放着一堆文稿,不免走近去瞧,竟然就是大作。他惊诧之下,便花了点小钱收买回来。于是完璧归赵。”   俞平伯忆及此事,感慨良多,他曾对韦柰说:“若此稿找不到,我是绝没有勇气重写的,也许会就此将对《红楼梦》的研究搁置。”   假如俞平伯失去了稿件,假如他没有出版《红楼梦辨》,就不会发生1954年批判他的红学研究,“文革”也不会被当“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来揪斗……   俞平伯对《红楼梦辨》失稿往迹,不胜感慨。他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