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村古镇耀中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烟村古镇耀中华

烟村古镇耀中华    在中原人眼里,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五夫镇或许并不起眼:一爿弹丸之地,藏于闽北武夷山中,四面环山,一个出口,开阔不足,闭塞有余。建筑芜杂无序,道路坎坷不平。气质就更别说了,名义上虽为集镇(乡村中的城市),但“散、乱、杂”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小农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充其量不过一烟村小镇。 中国论文网 /7/view-7158687.htm    其貌不扬的五夫镇萌芽于西晋时期,初为鸡鸣小村,唤作“五夫里”,经过600多年的发展,到南宋时方小成气候。虽为商贾集镇,但在天下镇海里,它并无特别之处。若不是因为一个孩子,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也许会永远默默无闻。   绍兴十年(1140),从建阳到五夫的山路上走来一个孩子。这是个颠沛流离的少年,刚刚10岁,随在父亲身后,紧紧拽住大人的衣摆,生怕一不留神就会走失。他目光迷茫,不时回首建阳方向,有些恋恋不舍。他实在不明白,遭罢官的父亲为何要离开姑姑家,到如此偏远的地方投靠外人?    那个时候,谁都没有料到,这个近乎逃难的孩子,日后会使这座烟村古镇脱颖而出,名播天下。这个孩子名叫朱熹。    淳熙十四年(1188),已步入老年的朱熹终于如愿以偿回到建阳。掐指算来,他在五夫生活已长达48年之久。在这48年里,他从师学艺,发奋攻读,洞房花烛,金榜题名,潜心钻研,严谨治学,“接伊洛之渊源,开海滨之邹鲁”,成为一代理学宗师,堪称波澜壮阔,春风得意;这48年里,他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又可谓人生凄苦,厄运不断,欲哭无泪……    我人在车上,心却在叹息。    一条尘土飞扬的乡间公路,与一条几近干涸的小河绞在一起,河中有路,路中有河。越野车在这坑坑洼洼的“河路”上不停地颠簸摇晃,跌跌撞撞,趔趄蹒跚,走得极其艰难。遥望窗外,心生喟叹,这情形怎么就跟朱熹当年如出一辙呢?    上午10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五夫镇。    虽为朱熹故里,中外闻名,但游人稀少。经人指点,我们来到兴贤书院。    兴贤书院位于兴贤古街,举头看去是一座临街古建筑。牌楼式门面,飞檐重叠,造型雄伟,气势磅礴,风格凝重;人物花鸟,彩绘斑驳,砖雕门饰,匠心独运。顶端悬挂石刻竖匾,曰“兴贤书院”,寓意兴贤育秀,继往开来;浮雕双龙,分列两侧,拱护陪衬,神圣祥瑞。门楣上嵌朱丹横额、砖刻俊逸四字,曰“洙泗心源”,取自儒、佛二教,意为儒家学说乃心性智慧之源。    兴贤书院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始建于南宋孝宗年间,朱熹曾在此讲学授徒。元初,书院毁于兵燹,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乡贤捐资重建。    我国东南一带历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素有“贫不废读,富则兴学”之风,由兴贤书院即可见一斑。书院门脸写满岁月沧桑,只可惜因大门紧闭,记录沧桑岁月的院内建筑却无缘得见。    惜别兴贤书院,我们去了朱子巷。    朱子巷位于中和坊、儒林坊交界处,逼仄而曲折,借用江浙话说,它是条典型的“摸奶巷”。据介绍,朱子巷原先全长300米,现仅存138米,相传朱熹当年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里。巷子两侧皆古屋高墙,路面全用鹅卵石铺就,墙皮脱落,路面破败,颇为苍凉。步入其间,犹闻朱熹足音远远传来。    循着夫子“足音”,我们穿过一段田垅,来到紫阳楼。    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潭溪之畔,距镇里许,是抗金名将朱父至交、朱熹义父刘子羽特为朱熹所盖,始建于绍兴十四年(1144),那一年朱熹才14岁。    1143年,朱熹父亲病故,临终前托孤刘氏兄弟及胡宪。因担心朱熹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刘子羽当众认朱熹为义子,其弟刘子?及刘勉之则一起成了朱熹的老师。朱熹18岁那年,刘勉之将爱女刘清四许配给他。义父、恩师、岳父,刘氏一族对朱熹可谓恩重如山。在刘家的关怀、呵护和栽培下,朱熹饱读诗书,长大成人并成家立业。婚后不到三个月便考取进士,功成名就。    对这段时光,朱熹感念不已,当年的困惑自是烟消。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诗,灵感来自紫阳楼塘边苦读,虽云《观书有感》,但揆其思想感情,显然已超出了单纯的“观书”。    紫阳楼为宋代歇山顶式闽北民居,前后三进,“五脏”俱全,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便是那口著名的半亩方塘。    不知何故,方塘深而无水。探究间,不由感叹刘子羽先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上朋友,如刘翁者几?倘若不是朱父幸有如此一位义薄云天的恩公朋友,孤儿寡母,衣食无着,朱熹岂能成为一代鸿儒!    绕过方塘,走近院门,见门上有朱熹题匾:“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不用说,这种体现理学核心价值观的广而告之,自然是统领紫阳楼诸“目”之大“纲”了。    穿过院门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