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视角观察
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视角观察
摘 要:以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为切入点,对19世纪中后期美国官场的腐败乱象进行审视,梳理和总结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的过程和成功经验,发现:第一,迄今为止,腐败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近代西方民主国家也不例外。并且,腐败多高发在社会转型时期。第二,根据19世纪中后期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的经验,健全法制和强化舆论监督是反腐败的关键所在。通过《彭德尔顿法》和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联邦政府废除了“政党分赃制”,在法律和制度上界定了官员的身份和权限,对用人上的腐败进行了强有力的治理,堵住腐败源头,防患于未然;同时利用和强化舆论监督,对腐败发起强大攻势,使其难有藏身之地。经过这次治理,腐败在美国逐渐呈现下降趋势。
中国论文网 /4/view-7050754.htm
关键词:美国;“政党分赃制”;《彭德尔顿法》;治理腐败
作者简介:石庆环,女,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和美国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1883―1978)”,项目编号:14BSS020
中图分类号:K7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5)03-0173-08
美国学者在研究腐败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尽管“当今的美国,就腐败程度而言,位居世界腐败排名榜上的倒数10%之行列”,但是“追溯起来,美国作为一个廉洁共和国的历史也仅始于现代”。[1](P8)也就是说,在20世纪以前,特别是在19世纪中后期,美国同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样,亦经历了一个腐败高发期。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反腐力度较为强劲,有效地治理了腐败,这也是后来美国腐败态势呈下落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治理腐败的最早成果,可以1883年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为例来考察。这项法律的出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治理了美国官场的乱象,解决了政府用人上的腐败,使公职人员的选任和管理纳入一个公开竞争考试和“功绩制”体系当中,走上了规则管控的轨道。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中,官场腐败仍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因此,分析和总结这一时期美国政府治理腐败的成功经验,无疑会对相关国家的反腐和廉政建设有所启迪和裨益。
关于“腐败”一词,《辞海》上的定义是:腐烂,也泛指败坏、堕落,并引用《汉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牛津法律大辞典》的定义是,“指从原本纯洁的状态中发生的堕落”[2](P213);有的学者又把腐败引申为,“一个运转良好的政府体系丧失其功能甚至滥用其职能的朽化过程”[1](P3-4)。有的学者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界定腐败:狭义的腐败是指运用公共权力来实现私人目的的行为;广义的腐败是指政府治理国家无方,这里不一定有人(政府公职人员)直接得到利益或好处,但整个社会的利益却受到了损害[3](P4)。关于“腐败”一词的具体界定,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并且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也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但就腐败的基本解释,学者们仍有一定的共识。
首先,学者们基本认同,腐败的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古典政治思想家如修昔底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波里比阿和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同时也源于近代启蒙思想家如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主张,以及美国开国之父如华盛顿、杰斐逊和汉密尔顿的思想。修昔底斯和柏拉图用“腐败的坏政府,来形容道德败坏和政治秩序衰败的局面”[4](P2);亚里士多德主张用“廉洁政府”和“设计政治宪法来防止腐败衰退”[5](P7);波里比阿则预测:“君主政体会腐败为专制政体、贵族政体会腐败为寡头政体、民主政体会腐败为暴民政体”[6](P10);马基雅维利比较关注政治变革的稳定性和过程,并认为:“任何活动,只要它扰乱宪法平衡,实际上就是腐败,而不管它是否由道德败坏的个人行为引起。”[5](P21)在近代英国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冲突中,洛克和哈灵顿的“平衡宪法”[1](P47-48)思想又进一步阐发了体制腐败的思想;孟德斯鸠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借用来的定义,则“把暴君看作是君主制腐败的变体”;而卢梭更担忧的是“道德腐败”[4](P2)。在美国早期国家的建构过程中,美国开国之父华盛顿、杰斐逊和汉密尔顿等,也表达了“良好政府”和防止“专制与腐败政府”1的思想。上述先辈思想家理论的共同之处:他们都“相信防止腐败的方法是:教育、广泛的政治参与以及把限制财富积累作为法律和制度的补充手段”[4](P197)。
其次,学者们也认同,腐败主要分为“体制腐败”(Systemic Corruption)和“经济腐败”(Economic 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