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病学绪论分析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吴锡璜,近代医家(1872-1950年)。同安(今福建厦门)人。光绪年间(1895-1908年)。悬壶于厦门,并创办了“厦门国医学校”,日寇占领期间,拒为日寇服务,遂移居新加坡。 《中西温热串解》 丁甘仁,字泽周,1865年生于江苏省孟河镇。幼年聪颖,下笔成章。从业于一代宗匠马培之先生。 1917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两年后又创办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博施济众。 何廉臣(1861~1929年),出身于世医家庭。祖父何秀山为绍派伤寒名家,有《增订通俗伤寒论 》,将六经与三焦联系起来作为热病知常达变的诀窍。 提高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中医政策及卫生工作方针的实施,使中医药事业迅速发展,温病学也显出勃勃生机,理论和临床都有了长足进展。 1、医疗实践:防治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热病有独特功效。 2、文献整理: (1)重印、注释出版另外古籍及新书。 (2)对温病学传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3、温病学科人才的培养:高等中医教育、硕 士、博士人才培养。 蒲辅周 蒲辅周(1888—1975年)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 1045年近立秋,成都小儿麻疹流行。当时大雨连绵,街巷积水,病儿麻疹隐伏于皮下,医生用宣透无功。蒲辅周联系到其时多雨,热从湿化,因而用通阳利湿法,俾湿开热 越,疹毒豁然而出,虽不宣透亦热退神清而愈。同道用之,亦皆应手。 1956年,石家庄市曾流行乙型脑炎,用清热解毒、养阴法治疗,方药则是以白虎汤为 主,重要药物有石膏、全蝎、蜈蚣、犀角、羚羊角、安宫牛黄丸等一般患者服药后都能在短期内退烧,1至2周痊愈出院,很少留有后遗症, 而次年北京流行此病时,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显。蒲辅周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北京多年阴雨连绵,湿热交蒸,因此属暑湿偏盛,遂用杏仁滑石汤、三仁汤等化裁,通阳利湿,收到了良好效果。 现代科学研究 (1)对卫气营血实质和治法机理的研究:通过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等知识和检测方法,提供客观依据。 (2)制作动物模型,通过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观察,卫气营血各证侯不同,及舌象与卫气营血证侯的关系。 (3)探讨重症感染的治疗方法及研制高效、速效方剂,改革剂型及给药途径。   以上均说明了这一时期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温病学的研究正在不断产生新的课题,酝酿着新的突破,处于提高阶段。 * 发展方向 昨天 今天 明天? 主要内容介绍 基础理论 概念 病因 病机(辨证) 治法方剂 预防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诊断方法 常见症状 斑疹 白 舌 齿 咽喉 胸腹 脉 + + + + + + + + + + + 辨证论治 温热类温病 湿热类温病 温毒类温病 温疫类温病 风温 春温 暑温 秋燥 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要点 治疗:卫分证治、气分证治、营分证治、血分证治、后期证治 湿温 暑湿 伏暑 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要点 治疗:卫分证治、气分证治、营血分证治、后期证治 + + + + 经典原著学习 学习温病学的方法 学好理论 注重实践 诵读经典 中西合参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谢 谢 * * * * * * * * * * * 邪气侵入的部位 邪气入侵途径(“所入之门”)、邪气侵入的部位(“所受之处)。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疟论》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传染性 具有强烈传染性。“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温疫论·杂气论》 “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其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是知气之不一,非关脏腑经络或为之证也。” 物种选择性 《温疫论·论气所伤不同》杂气致病在人畜之间各有选择的问题,他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无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有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 温、瘟、热、疫考证 《温疫论·正名》“《伤寒论》曰:‘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后人去‘氵’加 ‘疒’为瘟,即温也。…… 夫温者热之始,热者温之终,温、热首尾一体,故又为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合户,如徭役之 ‘役’,众人均等之谓也。今省去‘彳’加 ‘疒’为疫。又为时疫、时气者,因其感时行戾气所发也,因其恶厉,又谓之疫疠。……然近世称疫者众,书以‘温疫’名者,弗遗其言也。” 创“以祛邪为第一要义”的治疗思想。 立疏利透达法,创方剂达原饮,以厚朴、槟榔、草果为主药,为温病治疗学开辟

文档评论(0)

美洲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