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开元寺唐三门楼石柱初步整理与探析(上).docVIP

正定开元寺唐三门楼石柱初步整理与探析(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正定开元寺唐三门楼石柱初步整理与探析(上)

正定开元寺唐三门楼石柱初步整理与探析(上)   【关键词】河北正定;开元寺三门楼;石柱 中国论文网 /4/view-7073099.htm   【摘要】正定开元寺三门楼是唐代该寺的山门唐如意元年( 692)高僧日宝所建,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重修,清道光年间仅存下层12根八角形石柱和一根横梁、清末民初石柱大多倒仆,1980年运至隆兴寺保管1992年,正定县文物保管所专业人员对残断的石柱进行了拼对、测量、记录。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残存石柱上的文字和线刻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依据有关资料对三门楼式样进行了揣测。现残存的12根石柱虽风化剥蚀较重,但依然是研究唐代地名、官职、宗教信仰、建筑、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2008年,经粘接、修复的12根石柱重立于开元寺。   开元寺是正定城内的一座重要佛教寺院,坐落在县城中心大十字街南路西,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初名静观寺,隋开皇十一年(591)改额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更名开元寺,沿用至今(图一)。   据现存实物及文字资料分析,唐代开元寺内的建筑有三门楼、钟楼、雁塔、法船正殿、宝堂及回廊。三门楼不同于其他建筑或砖石、或砖木结构,而是一座下为石柱、上为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在建筑实物及历史资料记载中均极少见。加之下层石柱上满刻柱主题名及佛教经、像等,又使原本罕见的唐代建筑平添了佛教艺术与史料价值,故备受人们关注。历经千年风雨,其上部的木构部分早已不存,石柱也残断缺失。1980年,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将断折倒仆在开元寺的三门楼石柱运至隆兴寺保管(图二)。   关于开元寺三门楼的历史沿革,据现存石柱卜所刻铭文可知,其始建于唐如意元年(692),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重修,之后未见重修记载。许多文献资料对此都有记述,如:元纳新《河朔访古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真定开元寺记》碑文、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沈涛的《常山贞石志》、光绪元年(1875)《正定县志》、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开元寺碑记》及20世纪50年代初的《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等。其中《常山贞石志》不仅对时存的了门楼石柱的数量、现状、尺寸、分布、题刻作了详细记录,而且还对题名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证,是研究三门楼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由于现存文献资料的记载较笼统,三门楼在开元寺内的具体位置多年来一直未解。1990年开元寺钟楼修缮丁程竣工后,曾根据资料记载,在寺内南北各挖过一条探沟,但均未发现三门楼的遗址。直到2008年,见到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的《考史游记》,从书中拍摄于1908年的开元寺三门楼遗址与钟楼的照片可看到,三门楼位于现天王殿前的不远处(图三)。该书中记述:“……寺有三门楼,今已完全废圮,梁断基倾,仅二石柱孑然而立。石柱四周所刻的题名、佛经及佛像等,皆为考古的好材料。……正定本有八大寺、四高塔,开元寺为其中规模最大者之一。然而今已零落,寺庭狭隘,堂宇窄小,仅有钟楼、砖塔及三门楼之残余尚存其面目。而且由于寺庭缩小,三门楼今已被完全置于寺外,日受天然或人为之破坏,真可惜矣!”由此也可得知,现在开元寺的规模较唐代小之近半。   20世纪80年代,按照上级安排,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对境内文物进行了全面普查,借此契机,对现存石刻文物进行了调查、记录、拓片和文字抄录,拟整理一部正定贞石方而的系统资料。1992年5月至10月,文保所派员对开元寺唐三门楼石柱进行了整理。具体整理工作包括:1.对石柱残段进行拼对、测量、记录;2.根据石柱现状,并参考《常山贞石志》,对现存石柱进行定位;3.对石柱上保存较好的经、像、题名进行捶拓;4.参考《常山贞石志》和拓片,记述各柱内容,并抄录刻铭;5.编写各柱说明;6.补正《常山贞石志》录文之漏误。   《常山贞石志》(以下简称《志》)卷6记:“凡存柱十二、横梁一……尚有六柱及柱上横梁已遍觅不得。”可知,三门楼石柱原为18根。通过志书对各柱位置的记述可知,18根柱横列3排,纵立6行,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平面布局(图四)。此次整理中对散置石柱残段一一对接,共得石柱12根,但完残不一(图五)。从该图可以看出,《志》载“唯中大三门最东一柱无字者”,即2-1柱,今已无存;而《志》所不载的2-5柱,则是此次整理中所发现的较为完整的一根。   关于石柱的形状与尺寸,《志》载:“石柱均由二石垒成,高一丈六尺三寸,每柱四面,面宽一尺三寸不等。”经与实物对照,《志》载“每柱四面”有误。石柱为小八角柱,应为四正面、四棱面。每柱均由上下两段摞置,有明显卷刹。柱顶或凿圆卯,或留圆榫。柱项除一角柱3-1于相邻两面凿卯外,余均于两面凿卯,以插接横向阑额。中排2-3、2-4柱两侧,2―2、2-5柱内侧上部卯下留有一纵长方形卯,以连接门上之额。卯下凿痕延至柱底。通过对保存较完整的2-5柱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