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正定南关广济桥考
正定南关广济桥考
【关键词】正定;南关古石桥;明代;广济桥
中国论文网 /4/view-7073700.htm
【摘 要】2014年2月,在正定南关发掘出古石桥一座。本文考证认为,此桥的名称为广济桥,而非运粮桥,始建于明代早期;桥下之河水系当时灌溉农田所用,而非运粮河;此桥在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官方修缮有两次,分别在清乾隆五十四年和道光十四年。
2014年2月24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在实施古城风貌恢复工程中,对南关古石桥进行了考古发掘(图一)。此消息被新闻媒体相继报道,这座桥也被传称为运粮桥,并称在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右下角绘制的《河北道镇州城图》中就曾有过此桥的标记。那么历史上此桥的名称是什么?正定志书上对此桥有过怎样的记载?《河北道镇州城图》中是否真有此桥的标记?历史上官方对此桥是否做过维修?兹就以上问题考述如下。
(一)此桥的名称为“广济桥”,其始建年代应为明代早期。
关于此桥的初建时间,目前尚未发现有准确的文字记载。据正定地方志书的记载,其最晚也应始建于明万历之初。在正定现存志书中,年代最早的明万历五年《真定县志》以及清顺治年间的《真定县志》均有“广济桥,县南门外一里”[1]的记述。在此后修的县志中,因广济桥年代久远,故又被称为旧石桥。清光绪年的《正定县志》中,标有南门外护城河及此河,两河之上皆有桥[2]。由此可知:正定南城门外有两条小河及两座桥,两座桥一是南城门护城河桥,另一座就是刚发掘的这座石桥,其准确的名称应为“广济桥”。
关于传称在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右下角绘制的镇州城(正定古城)通往山西五台山的交通图中,南城墙下曾有过此桥的标记,其实他们并不是同一座桥。莫高窟壁画中的《河北道镇州城图》这一巨幅的山水人物画,将自正定经五台山至太原的数百里山川、城镇、寺院、桥梁、亭台塔阁及人物活动场景尽绘其中。此图粉本被考证创作于后晋天福十二年(947),但图中城门外护城河正前方的那条河并不是如今挖出石桥的这条河。今日正定之城墙为明代遗存,而绘图之时的正定城既没有扩建成明代这么大,南城门也不在今南城门的位置。而在光绪年《正定县志[3]。
(二)桥下之河不是运粮河,其功能是为灌田。
据说这座桥俗称运粮桥,那桥下之河就应该是运粮河了。查清顺治年《真定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白雀泉,在斜角头村之南,灌田数十顷,古传泉旧在白雀寺中,故之。”[4]而在清光绪年的《正定县志》中,有“白雀泉,在斜角头村之南,灌田数十顷,古传泉在白雀寺中,由县城南关石桥下经木厂村入滹沱。今泉源湮涸,渠犹存”的记载,同时又有“旧石桥,在南关之中,白雀泉下流之桥也,今河淤水断”[5]的记载。斜角头村位于正定城西北距城2公里处,当年白雀泉水由此向南,流经今杨庄村北,向东至南关广济桥下,再流经木厂村入滹沱河。这本是一条小河,其水是用来浇灌两岸六村数十顷农田的,并不承载漕运的功能,且河两岸的村落间亦有陆路交通。明代的正定护城河已宽达30多米,其河水绕城西,环城南,经南关至木厂村北东去,故有“运粮河”“运粮桥”以及“砍光清梁山,累死运粮河”之传说。
(三)正定的古石桥很多,但桥下有流水的甚少。
正定的滹沱河各村渡口草桥及柏棠、旺泉诸河上的石桥众多,古石桥也很多,但桥下有流水的古石桥留存下来的确又甚少。正定素有“三山不显、九桥不流”之誉,其中“九桥不流”是指隆兴寺前、府文庙前、县文庙前各有的三孔单石桥,桥下为旱池无水。因此,这次正定南关挖出来的三孔石桥就更显得珍贵了。据报道,此桥“顶部要比现在的地面低半米左右,桥身呈南北走向,长约25米左右,宽约6米。其中,出土的部分高约3米左右;桥面上以大块儿青石砌成,各个青石相互紧抱;在桥下有三个半圆形的拱洞,其中两侧的拱洞稍小,中间的拱洞偏大,在拱洞上方还有惟妙惟肖的古石兽首。”[6]这彰显着古桥的年代沧桑,也显示出强化保护南关古石桥的重要性。
(四)此桥在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官方修缮有两次。
清道光十四年(1834)五月初八日,直隶总督琦善“为勘明正定县属桥座应行动项拆卸重修恭折奏祈圣鉴事”。琦善在呈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到:“窃照正定县系九省通衢,为一应差务文报及行旅往来孔道。该县南关外向有广济石桥一座,年久塌卸。前据代理正定县知县李廷韶详请兴修,当经批饬清河道查勘。兹据该道周祖荫饬,据委员会同该县勘明:该处桥座共长七丈,中长五丈六尺,宽二丈一尺,两头各长七尺,里宽二丈一尺,外宽二丈六尺,三空成造。自乾隆五十四年咨部复准动项修理以来,迄今又复四十余载。兼之历年山水屡发滹沱,河身倒漾,致将该桥南北马头迎水、出水雁翅全行冲没,两金砖墙与桥面栏杆、券洞等项全行坍塌,石料破碎不全,必须拆卸重新建盖,以资利涉,实系必不可缓之工。撙节确估,共需工料银二千二百九十五两一钱三分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