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滨水城市——专题汇报 主讲人:? 第六组组员:??? 休闲空间 1,空间形态 2,行为空间设计 3,休闲空间的基本形式 4,滨水步道空间系统 5,景观设计 空间形态 (1,线状空间:河流经过城市。 (2,面状空间:水面宽阔,尺度较大,空间开敞。 行为空间设计 1,旅游休闲:包括度假旅游!观光旅游、名胜旅游、野营、访古参观等。 2,运动休闲:包括各种球类、健美、游泳、晨练等。 3,交往休闲:包括聚会、餐饮、下棋、约会等。 4,娱乐休闲:包括影剧、音乐、舞蹈及各种表演。 5,游戏、游憩休闲:包括散步、划船、潜水、垂钓等,还包括各种各样欢乐的节日和民俗活动 休闲空间的基本形式 休闲空间的基本形式可以概括为——水域空间、滨水广场、滨水人行步道、滨水区街道、滨水区绿地公园以及其中的公共设施等。 休闲空间岸线设计 滨水休闲空间岸线设计应将优美的江、河、海风光组织到滨水风景观赏线中,给游人开辟以水为主的多样化的游憩机会。 (1)直立式护岸 多见于长沙、青岛(水陆面落差大),和 上海(占地受限) (2)倾斜式护岸 倾斜护岸能加强堤防稳定性?多级台阶可以形成具有良好亲水性的游憩空间。高层台阶作为千年一遇的防洪大堤。各个台阶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竖向联系,形成一个立体的景观系统 (3)台阶式护岸 这种只能在极小的局部如广场等地用。让人很容易接触到水,并可坐在台阶上眺望水面,是亲水性最高的护岸。但容易给人一种单调的人工性的感觉 滨水步道空间系统 滨水步道空间系统宜以步行组织为脉络,形成林荫道、广场、园林一体化和多层次的步行系统。 强调安全性、易达性、舒适连续性和选择性。 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以确保步行系统的畅通,形成一个复合性的立体化的开敞空间。 巴尔的摩内港 美国的巴尔的摩内港常常被作为滨水空间复兴中最早,也是最优秀的例证之一。依靠综合游憩商业区带动了旅游业发展,使整个区域充满活力。但是改建后的滨水空间改变了原有街道的尺寸,各地块与建筑之间非常孤立,缺乏有机联系,没有保持和延续原有城市肌理。由于缺乏应有的真实感和历史感,导致了城市历史的失落。 天际线 天际线是西方城市规划的定型理念。他们认为,城市若是一个人的肌肤,天际线则是服饰包装,因而,在天际线的定义里,就格外地赋予了美学的最大化内涵。天际线应该表达海市蜃楼般的美轮美奂的美。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突出了城市的中心街区性和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辐射性。所以,中国的旧城,最繁华的地段和最精美的建筑,几乎都在这一城市的中轴线上。郊区—城市天际线的围缘地带,则是落后不雅的被忽视的部位。 青岛 规划形成与演变 德国在 1897~1914 年对青岛的殖民统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岛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对青岛滨水空间形态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后的日占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所进行的规划基本都是在德占时期形成的形态上的拓展和延伸。 德国在占领青岛期间,共进行了两次城市规划: 一次是1900 年的《城市规划》 另一次是1910 年的《青岛市区扩张规划》 1900 年的《城市规划》 1900 年的《城市规划》紧紧围绕商贸与军事并举的城市性质展开。 规划将港口铁路及商业区规划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胶州湾内修建港口,沿胶州湾东岸、城市西边缘修筑通往山东腹地的铁路,使青岛拥有广阔的腹地,形成青岛的区位优势。 城市设置了严格的分区,设置华人区和欧人区。 欧人区作为城市的核心,设置在青岛湾的观海山南麓,并进行功能分区包括行政、商业、住宅和别墅区。 1910 年的《青岛市区扩张规划》 1910 年的《青岛市区扩张规划》是在德国调整城市性质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最初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转变为主要结合交通口岸的商埠贸易城市。 在港口北部的海泊河入海口附近填海造地,扩大港口用地,城市沿港口与铁路呈形北扩,并与台东镇连片,城市核心区调整至带形结构中部的贮水山西坡,城市规划范围较以前规划增加了 4 倍,规划在德占时期未及实施,但日占时期基本依此进行城市建设 青岛滨水空间格局的拓展形成期 经过国民党 1935 年的《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与《大青岛发展计划》、日本占领时期的 1939 年的《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青岛市母市计划》规划不断的调整城市性质,城市结构由德占时期的单核心带形发展为组团式带形结构。 随着城市的发展,适宜建设的城市用地越来越少。城市一方面开始在后海填海造地,一方面开始向山丘缓坡扩展,城区中部山脉丘陵群开始纳入城区。国民党时期则重点在海与城的过渡地带建成城市园林景观。大山水城市格局也在这时期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