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從村落到國家:中國早期文明.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2006) 在人類生態上,商、周王朝出現所代表的意義並非是「富足、繁榮」,而是在資源匱乏之情境下,一種對外獲得資源及對內進行資源階序分配的體系被建立起來。……藉此對內建立由貴族到平民、農奴的資源等差分配體系,對外則以征服、殖民行動來擴張資源。 Q:什麼是青銅時代?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1983) 中國的青銅時代便是歷史上的三代,從公元前2000年以前一直持續到公元前500年以後。在這一段期間,中國是平行發展而互相競爭的列國的舞台,但這些列國形成分為多層的組織,而它們分層的模式依朝代而有變化。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1983) 在夏代,以河南西北和山西西南為中心的夏王國顯然站在那統治階梯的最高一層上;到了商代,自豫東和山西境內的黃河下游平原崛起的商王國則是最高統治者;而到了周代前半期,自陝西渭水中下游來的周王國又成為最有力量的。 Q:國家怎麼壟斷青銅礦源與製造?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1983) 在三代統治的範圍內有許多銅礦和錫礦的來源,但像這種技術複雜的銅器的大規模製造,一定需要許多專家的多步驟作業,而這些專家又得要在國家的組織和監督之下,…即使是最富的礦石也蘊藏不到百分之五的純金屬。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1983) 晉南除了銅礦以外,還有華北最為豐富的鹽礦,在中國古代的確是一個富有戰略性資源的地區。從這個觀點把三代都看進去,則三代中第一個朝代夏代之崛起於晉南,第二個朝代商代之發展自東徂西,以及第三個朝代周代之自西而東的發展趨勢,就都很快的顯露出一些新的意義。 Q:鯀、禹治水「傳說」,怎麼以「歷史」的方式解釋? 徐旭生,〈洪水解〉(1940) 關於鯀的傳說有兩大類:一類是說他治水,因為他不循正法所以無成功。《尚書?堯典》及《洪範》,《國語?周語下》全說到這事情,下面還要詳細解釋。 另一類是說他創作城郭。《呂氏春秋?君守篇》說:「夏鮌(ㄍㄨㄣˇ)作城」。《禮記?祭法篇正義》解鯀,引《世本》說他「作城郭」,……內為城,外為郭,分別不大。 徐旭生,〈洪水解〉(1940) 這兩大類的傳說,從前人沒有從它們中間看出有什麼關係。我們覺得這實在是一件事,並非兩件。 現代人一談及隄防就會想到「千里金隄」一類的建築,綿亘幾百里,夾河兩岸。其實這也像「萬里長城」,是古代所不能有的東西。 城同隄防本來是同一的東西:從防禦寇盜說就叫作城;從防禦水患說就叫作隄防。 徐旭生,〈洪水解〉(1940) 共工氏所發明,鯀所沿用的隄防大約就像是今日北方鄉間所築的土寨子或叫作護莊隄。 因為共工氏不過防他自己氏族的淹沒,所築有限,鯀卻是為各部族所推,大規模地工作,所以創作城郭的榮譽不正確地歸於他。 共工氏同鯀雖說失敗了,可是他們積累了不少失敗的經驗,成了治水的世家。 Q:令人訝異的三星堆文化, 我們該怎麼解讀? 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2006) 1986年夏季,埋藏大量青銅人面像、玉璋、玉戈、金杖、黃金面罩等文物的兩個坑穴在成都平原之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此考古發現震驚了中國考古與歷史學界。 人們對此之「訝異」,也顯示它不符合人們心目中的歷史圖像——在此遠離中原的長江上游邊陲,商、周時期應是一片蠻荒。因此,廣漢三星堆文化之存在,說明至少漢代以來蜀人與華夏都曾對這些「過去」失憶。 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2006) 造成漢晉蜀人遺忘過去的歷史與社會情境,便是秦漢以來蜀為中國郡縣,以及在相關政治與社會影響下蜀人與蜀地被納入華夏之中。 從村落到國家:中國早期文明 Q:怎麼證明中國文化源自本土? 何炳棣,《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近年業已發掘的成千的華北新石器時代遺址,大都沿著黃河的支流和支流的更小支流,而且都是高出河面十餘尺至數百尺的黃土台地或小丘崗。這些黃土台地和丘崗雖近水源,但因地勢較高,不受水患。 這一普遍現象充分表明我國文化起源於無數的小河流域,而不起源於黃河氾濫平原。 何炳棣,《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史前、殷商和西周的考古工作至今還未曾發現灌溉的痕跡。古代文獻中最早有關為灌溉而修掘的溝洫(ㄒㄩˋ)的記載,只能上溯到紀元前六世紀的前半。我國灌溉的起源,較西南亞要晚幾乎四千年,即較史前的中美洲也還要晚二、三百年。東西半球所有主要古文化之中,灌溉的起源,以我國為最晚。 何炳棣,《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西方考古工作證明西南亞麥類的培種自紀元前七千年已經開始。我國近幾十年來的考古工作尚未發現確鑿的史前麥類的物證,不過殷代卜辭中麥已十餘見,史前晚期華北已有麥作的可能性相當的大。我國文字上其他穀類植物皆從「禾」,獨有麥類從「來」,很明顯反映麥類是從外方傳入的。 何炳棣,《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我國黃土高原的氣候與麥類原生冬雨區的氣候恰恰相反。當代嚴格的自然地理和氣候學的研究,說明華北的自然環境並非十分適

文档评论(0)

绿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1月2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