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WORD版)精华重点解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悸,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诊断 一.病史 通过病史的询问应该明确以下问题: 1.心律失常的存在及可能的类型。 2.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交感或迷走因素。 3.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繁程度、起止方式。 4. 心律失常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影响 或威胁。 二. 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 三. 心电图检查(Electrocardiogram) 四. 动态心电图(Holter) 五. 心脏负荷试验(Cardiac stress test) 六. 食道心电图(Esophageal ECG) 七. SAECG(Signal-averaged ECG) 八. 心电生理检查(EPS) 九. 倾斜试验(Tilt test) 宽QRS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定义:宽QRS心动过速是指QRS宽度120ms,频率100bpm的心动过速。 主要包括: 室房分离(包括室性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1) 室房分离发生有以下几个特点: 室房分离容易在心率慢时出现( Drew等) - 出现的平均心率为 160bpm - 不出现的平均心率为 206bpm 对频率快的宽QRS心动过速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V1导联较其他导联更容易发现房室分离 如果在V1导联没有发现,则可能在QRS振幅低或接近等电位线的导联容易发现。 诊断VT 特异性100% 敏感性20%左右 电轴极性(3) 特异性95%左右 敏感性为30%左右 电轴极性(3) 特异性95%左右 敏感性为30%左右 VI 、V6导联有价值的指标(4) RBBB型宽QRS心动过速 V1导联 QRS波呈单相R波、兔耳型、 双相波(QR、qR、Rs、RS) V6导联 QRS波呈QS、QR或RS,R/S1 特异性100% 敏感性23-38% V1导联 R(r)0.03s,R(r)-s间期0.06s, r波振幅 窦性时振幅, S波有切迹 V6导联 QRS波呈QS、QR或RS,R/S1 特异性100% 敏感性87% 宽QRS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小结):临床上约10%不能明确诊断;在电生理检查时,有80%宽QRS心动过速为VT;在临床上大约90%为VT;宽QRS心动过速首先应考虑VT的诊断,在不能鉴别时,按VT处理。如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立即电转复恢复窦性心律,然后再分析心电图,决定是否行电生理检查 VT类型 特发性VT 心肌梗死后VT 心肌病VT ARVC VT 束支折返性室速 其它: 尖端扭转性室速,先心病室速 特发性室速:预后相对良好,部分可有黑朦、晕厥。消融治疗根治率高、安全,应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IVT的分类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1,反复发作的单形性室速(RMVT);2,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 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 也可根据其对药物的反应而分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verapamil-sensitive VT)或腺苷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adenosin-sensitive VT)。 IVT类型 1、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VT) 反复性单形性室速(RMVT)最多见 少数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中青年多见,运动或异丙肾易诱发 又称儿茶酚胺敏感性或运动诱发性室速 发生机制多与延迟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有关 此型男女均较多见,女性略多 2、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 多数起源于左室中后间隔部即左后分支蒲肯野纤维网处,少数则起源左前分支区域左室流出道或游离壁部位 发生机制以折返机制为主 中青年男性多见,绝大多数为持续性单形室速 IVT的发生机制 折返性机制:主要发生于LV的左后分支处 自律性机制:见于RV,亦可发生于LV 触发活动机制:多发生于RVOT,亦可见于LV。 射频消融前心内电生理检查 IVT的诱发:诱发特点与VT机制的关系 RVA 80-90%, RVOT 10%, LV 5% IVT的室房(VA)传导 1:1,2:1,文氏,比例不固定的不 完全性VA阻滞,完全性VA分离 鉴别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 IVT射频消融 仪器和消融方法 温控法 非温控法 成功率及随访 并发症及预防 Ⅲ°A-VB 心肌穿孔,心包填塞 室颤及其他 IVT射频消融:影响成功率的因素 仪器设备、方法学的掌握及操作技巧熟练程度 VT起源部位 解剖变异 外膜 VT诱发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状态 靶点定位精确度、消融导管与心内膜贴靠状况、温控导管的应用 新的标测系统应用 流行病学 发病率:占阜外射频患者的5.6%; 1998

文档评论(0)

美洲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