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相对论解说.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洛伦兹变换 逆变换 u ? ?u 两个事件的空间间隔、时间间隔的变换: 【例3.1】 一宇宙飞船相对地面以 0.8c 的速度飞行,飞船上的观察者测得飞船的长度为100m。一光脉冲从船尾传到船头,求地面上的观察者测量,光脉冲 从船尾发出 和 到达船头这两个事件的空间间隔是多少? 解 只涉及时空变换的问题称为运动学问题,一般按以下步骤求解: (1)设定参考系 飞船:S? 系;地面:S 系。 S? 系相对 S 系以 u= 0.8 c 作匀速直线运动。 (2)定义事件及其时空坐标 事件1:光脉冲从船尾发出。在S? 系、S系中时空坐标记为 。 事件2:光脉冲到达船头。在S? 系、S系中时空坐标记为 。 (3)通过洛伦兹变换,求这两个事件在S系中的空间间隔。 已知: (4)讨论 按伽利略变换,这两个事件的空间间隔 洛伦兹变换:x2? x1=300m, 洛伦兹变换:x2? x1=108.3m, 洛伦兹变换回到伽利略变换。 相差甚远! 结果接近。 * 三、洛仑兹速度变换 S系 S’系 根据洛仑兹变换 1、速度变换式 y O x P S v O’ y’ S’ x’ z Z’ 设从S系看,点P的速度为u(ux,uy,uz), 从S′系看,点P的速度为u?(ux′,uy′,uz′) * 2、速度逆变换式 vxc时,洛仑兹速度变换式变成伽利略速度变换式; vx=c时,vx=c 洛仑兹速度变换本身就包含光速极限的概念。 3、说明 * 其逆变换为: 伽利略速度变换式 * 例:设想一飞船以0.90c的速度在地球上空飞行, 如果这时从飞船上沿速度方向抛出一物体,物体相对飞船速度为0.90c 。问:从地面上看,物体速度多大? 解: 选飞船参考系为S’系。 地面参考系为S系。 u x x ¢ 【例3.6】 “追光实验”:乘一列以速度 u 运动的火车追赶一个向前运动的闪光。在火车上观测,闪光的速度多大? 解 以火车为S 系,地面为 S 系。 在火车上观测,闪光的速度: ??仍等于光速c,与参考系的运动无关。 S S u c 火车 v= c 按相对论速度变换,导弹相对地球的速度: 【例3.7】一艘宇宙飞船以0.9c的速度离开地球,在飞船上向前发射一枚导弹。若导弹相对飞船的速度也为0.9c,求该导弹相对地球的速度。 解 以地球为S系,飞船为S系。 ??通过速度的合成也不能实现超光速 ! *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狭义相对论的一些结论 广义相对论简介 补充 走近相对论 ? 狭义相对论 (Special Relativity) 研究 : 惯性系中物理规律及其变换 揭示 : 时间、空间和运动的关系 ? 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 研究:非惯性系中物理规律及其变 换 揭示 : 时间、空间和物质分布的关系 * 爱因斯坦 (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改革家,相对论的创始人,主要科学业绩: 早期对布朗运动的研究 狭义相对论的创建 推动量子力学的发展 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1905年创建的狭义相对论 1906年用量子理论说明了固体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1912年用光量子概念建立了光化学定律 1916年提出自激发射和受激发射的概念,为激光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1916年创建的广义相对论 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24年提出了量子统计方法--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法。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研究整个宇宙的时空结构 爱因斯坦: Einstein现代时空的创始人,二十世纪的哥白尼 * 1895年(16岁):追光假想实验(如果我以速度c追随一条光线运动,那么我就应当看到,这样一条光线就好象在空间里振荡着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可是无论是依据经验,还是按照麦克斯韦方程,看来都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从一开始,在我直觉地看来就很清楚,从这样一个观察者来判断,一切都应当象一个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观察者所看到的那样按照同样一些定律进行。) 1999年:英国物理世界杂志推出的千年刊评选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十位物理学家: 1.爱因斯坦(美籍德国人,1921*),2.牛顿(英国),3.麦克斯韦(英国), 4. 玻尔(丹麦,1922), 5.海森伯(德国,1932),6.伽利略(意大利),7.费因曼(美国,1965), 8.狄拉克(英国,1933),9.薛定谔(奥地利,1933), 10.卢瑟福(新西兰) * * * * 1、物体运动是绝对的: 所有的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

文档评论(0)

美洲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