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杂粮病害打印版
第三章 杂粮作物病害 Corn/Millet/Sorghum DISEASES
玉米病害河南有20多种,主要病害有茎腐病、大斑病、小斑病、黑粉病、弯孢霉叶斑病、病毒病等。谷子病害中国有30多种,河南有10多种,主要病害有白发病、锈病、纹枯病。高粱病害中国有约30种,河南有1 0多种,主要病害有黑穗病、炭疽病、紫斑病。
叶部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褐斑病,玉米锈病,高粱炭疽病,高粱紫斑病,谷子锈病
穗部病害:玉米瘤黑粉,丝黑穗,穗粒腐,高粱丝黑穗病,谷子白发
茎基部病害:玉米茎基腐病 玉米纹枯病 玉米苗枯病 全株性病害 :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粗缩病
三种叶病斑区别(三种病菌均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 病害名称 大斑病 小班病 黄斑病 危害部位 叶片为主 叶片 叶鞘 叶片 病斑大小数量 最大,多单生 较小,较多 很小,密生 病斑形状 梭形 椭圆长圆 圆形 病斑颜色 初灰绿色,后黄褐色 红褐色至黄褐色 黄色为主 病症 常见黑色霉层 少见,灰黑色 极少见,灰褐色 第二节 玉米叶斑病 Corn leaf spot and blight
发生与危害 症状 病原物 侵染循环 流行条件 防治方法 (Control) 玉米大斑病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致病机理(pathogenic mechanism )玉米大斑病菌对玉米的致病性主要是产生致病毒素和一些酶类 世界性病害,我国以三北地区和冷凉山区发病较重
病原生物学(pathogen biology):
大斑病菌: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8℃;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23-25℃;分生孢子萌发的较适宜的温度26-32℃。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都需要较高的湿度。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主要危害叶片。发病部位先出现水渍状或灰绿色小斑点,后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严重发病时,多个病斑相互汇合连片,致使植株过早枯死。田间湿度较大,病斑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 无性态为玉米大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
病原菌致病性分化:大斑病菌:有两个专化型,即玉米专化型和高粱专化型。我国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 1 越冬(Over- winter )
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种子上和堆肥中尚未腐烂的病菌也能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
2.传播(Spreading )
病菌越冬后产生的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和气流传播。
3.侵入(初侵染Infection )
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首先产生附着胞,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侵入丝大多从玉米表皮细胞或表皮细胞中间直接侵入,少数也可从气孔侵入。
4.再侵染(Re-infection )
病菌侵入后,在潮湿的条件下,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又可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1.品种抗病性resistance of cultivars
抗病品种:
大斑病:掖单系列、登海系列、豫玉22、Mo17
小斑病:沈单7号、郑单14、豫单2002 、郑单958 、农大108
弯孢霉叶斑病 :郑单21 、豫玉22 、安玉5号、豫单2001、
2.气候条件(Climate factors):在具有足够菌量和一定面积的感病品种时,叶斑病的发病程度主要决定于温度和雨水。
大斑病的发病适温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
小斑病(25-30),
弯孢霉叶斑病(28-30°C)
适宜发病的湿度条件是相对湿度在90%以上,这对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都有利。多雨高湿,日照不足,有利叶斑病的发生和流行。
3. 栽培条件planting condition:
连作地病重,轮作地病轻
单作地病重,间套作地病轻。
栽培过密的地块病重;
远离村边或玉米秸秆的玉米地块病轻;
地势低洼的地块病重。 防治策略(control strategy)是:
防治策略以推广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 resistant cultivars
玉米小斑病:
2004-2006抗性较好的有联创2号、郑单34、中科4号、金海601、豫单222、龙单1号、纬玉5号、裕华8号、裕华10号、蠡玉18、丰聊008、金豫6号、郑单958等品种比较感病。
玉米弯孢叶斑病
抗性较好的有强盛9号、郑单34、中科4号、豫玉31、泰玉7号、蠡玉18等;浚单20、浚单22、郑单958、豫玉26等比较感病。
2.农业防治(Agricultural practices)
目的:减少菌源;提高植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