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不管是什么风险,人们对待的方式是一样的 * The main reason for diagnosing ‘hypertension’ is to help us decide who needs treatment * * * * * 病例对照研究 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作为病例组,以不患该种疾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人群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可能危险因素的比例,判断暴露危险因素是否与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 比值比(OR优势比) 病例组 对照组 合计 吸烟 不吸烟 39 114 24 154 63 268 合计 153 178 331 OR=39/114 24 /154 =39x154 24x114=2.2 病例组的暴露比/对照组的暴露比 疾病的率5%时, OR≒RR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 (1)特别适用于发病率低的疾病 (2)研究时间较短,节省人力物力,容易 组织,所需样本较少,出结果较快。 (3)在一次调查中可以调查一个(或多个)因素与一种疾病的联系;此外当一种疾病病因不明需探讨多种因素的作用时比较适用。 病例对照研究的缺点 1. 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2. 回忆偏倚 3. 选择偏倚:通常病例不能代表全部病例, 对照也不能代表所属的人群 4. 由于不知道总人口中的病例数和未病者人数,因而一般不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故不能直接分析相对危险度,只能计算OR。 5. 不能确切地证实某因素与某疾病的因果关系 队列研究 Cohort study,是选定暴露和未暴露于某种因素的两种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两者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队列研究目的 1 病因研究 2 探索疾病的进程规律 3 评价干预、管理效果 4 验证风险评估模型 相对危险度-RR 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发病率* 对照人群发病率 *接受某种干预或暴露于某因素的人群 肥胖组糖尿病的发病率:8/100 正常体重组糖尿病的发病率:2/100 8/100 2/100 =4 相对危险度-RR及可信区间的意义 RR1 2.35 (1.98-2.76) RR=1 1(0.86-1.17) RR1 0.35 (0.21-0.49) RR的 归因危险度 肥胖组糖尿病的发病率:8 /100 正常体重组糖尿病的发病率:2 /100 =具有某种特征人群的发病率— 对照人群的发病率 8%—2%=6% 6/8=0.75=75% 队列研究的优点 1 较适用于常见病 2 在疾病发生前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组 , 由“因”至“果”观察,故回忆偏倚少,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强 3 能测量两组间的相对危险度,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所得结果真实可靠,可以直接地分析病因的作用 队列研究的优点 4 可以同时调查多种疾病与一种暴露的关联,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 5 并能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6 可计算“剂量-反应关系”,故其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比病例对照研究强 实验性研究--干预研究 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人群施加某种干预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变化情况有无差别及差别大小,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 实验性研究的实施 健康管理往往很少涉及临床试验和个体试验,主要以社区试验为主。 研究对象的选择 随机化分组 健康干预常用效果评价指标 对慢性病的评价指标常采用中间结局变量进行评价:①人群知识、态度、行为的变化;②行为危险因素的变化,如吸烟、膳食、体育运动等;③生命质量等 卫生经济学指标进行评价,如成本效益比、成本效用比等 Increasing Trend of CVDs Mortality (1/105) 1990~2010 (CVD Center, Chinese Ministry of Health, 2010) (1/105)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慢性病死亡率能够下降? 近5年慢性病患病率: 井喷式增长 慢性病上升的主要原因 1.人口快速老化 1982年, 5%--1999, 10%; 2.健康危险因素急剧上升 行为因素:饮食、体力活动、吸烟、心理压力 环境因素:空气、水、食品安全、社会环境 3.积累效应 4.遗传易感性 慢性病的积累效应 来源:WHO/NMH/NPH/ALC, 200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正常新生儿护理演示ppt课件.ppt
- 硬笔楷书教学课件.pptx VIP
- 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初一新生分班(摸底)数学模拟考试(含答案).pdf VIP
- 第1课 寻找信息科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信息三年级全一册.docx VIP
- 南京电子地图超大版-超清晰-3600-x-5100分辨率.pdf VIP
- 冷轧带钢再结晶退火的感应加热.pdf VIP
- (高清版)B-T 18380.12-2022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12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 1kW预混合型火焰试验方法.pdf VIP
- 大学生竞选班长最新PPT课件.ppt VIP
- 云教版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2切菜.pptx VIP
- 育婴员(职工组)基础知识模块(模块一).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