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风立井井底车场巷道施工组织设计研讨.doc

回风立井井底车场巷道施工组织设计研讨.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 依据井巷工程施工招标文件(编号LHSSG2014-013),结合本井实际情况编制. 第章??? 概况 一、 交通与位置 S310国道、连霍高速、陇海铁路自县城经过。西距三门峡市58k米28k米80k米S314省道自区内中部经过,仰韶、坡头、陈村等乡镇有县乡公路相连. 二、地形地貌 30~70米“U”形谷为主;东部与北部有零星基岩出露;村落集中在南部平缓地带,海拔最高+854.0米558.7米295.3米 本区气候属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2.4℃,最高18.4℃,最低-7.1℃,极端气温-18.7℃~41.6℃。年平均降水量668.1mm。四季分明,多风,秋冬以西北风为主,最大风速4.4米/s12月至次年3月为降雪结冰期。 三、井底车场巷道工程技术特征(下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断面 支护形式 1 井底车场 米 17 11.88 锚喷支护 2 车场联络巷 米 18 4.32 裸巷 3 采场巷道(A-E) 米 150 4.32 裸巷 4 采场巷道(A-F) 米 150 4.32 裸巷 5 回风联络巷 米 50 4.32 裸巷 备注 在掘进过程中如遇顶板破碎段,采用锚网支护。 第三章 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 质 1、区域地质构造及特征 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缘坳陷渑池~确山陷褶断束西北部,陕县~渑池~新安铝土矿成矿带的中矿带上。矿区除北部有零星寒武系、奥陶系基岩出露外,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依据钻探资料,矿区内地层为下古生届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灰岩、上古生界石炭系上统本溪组铁铝岩系、太原组灰岩碎屑夹粉砂岩、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煤系地层。新近系、古近系沉积岩和第四系冲、残积物、黄土覆盖于下伏各时代地层之上。矿区位于渑池向斜盆地北缘,地层总体呈南斜的单斜构造产出,以茹窑~汪坡-梁窑为界,以西地层走向80~100°,倾向170~198°,倾角8~20°;以东走向108~120°,倾向198~210°,倾角26~34°。具代表性的断层主要有F4、F5、F9,均为倾角较陡的正断层。区内无岩浆岩。区内铝土矿为一水硬铝石型沉积矿床,铝土矿层赋存于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古侵蚀面之上,含矿地层为石炭系上统本溪组中部,矿层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 2、地层特征 铝土矿区为低山丘陵区,除北部有零星寒武系、奥陶系基岩出露外,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地表冲沟发育多呈“U”形。 矿区范围内地层由老至新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第四系等地层,其中本次设计铝土矿赋存地层为石炭系本溪组:该地层仅在城头村采坑中见到,本组是铝土矿的赋存层位,为一套较稳定海湾、湖沼相铝粘土(矿)岩建造,大致可分为下、中、上三个岩性段。 下段(C2b1):铁质粘土岩,矿体的直接底板,呈紫红、褐黄、灰及深灰色。泥质结构,块状构造。浅部风化后为褐铁粘土岩、赤铁粘土岩,局部页理发育。深部为含黄铁、菱铁粘土岩,泥质结构或鲕状结构,横向上可相变为赤铁矿层,即山西式铁矿。 中段(C2b2):为粘土岩、高铝粘土岩夹铝土矿层。铝土矿为灰色,碎屑状、豆鲕状、土状、致密块状结构,蜂窝状及块状构造。 矿体与下部铁铝粘土岩呈渐变过渡关系,一般由粘土岩中的分散状铝土矿球团和包卷体向上演变为向下凹的透镜体,或顶部连续、下部分离的横(纵)向连生透镜体,连生漏斗体,在底面不平的古洼地中形成工业矿体,厚度变化大。 上段(C2b3):矿体的顶板,岩性以粘土岩、灰岩为主,有时相变为炭质页岩。粘土岩呈浅灰白色,局部深灰色~黑色,偶因铁染呈土黄、紫红等杂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矿物水云母为主,次为高岭石及铁质氧化物;炭质页岩呈黑色,页理发育,页理面平滑,局部见星点状黄铁矿晶体。 区内本溪组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在形成铝土矿地段,下部铁铝层和上部粘土岩、铝土页岩分别形成矿体底板和顶板,并在矿体两侧尖灭闭合,形成“豆荚状”构造。在无铝土矿体地段,下部铁铝粘土岩之上直接演变为铝土岩、粘土岩。整个本溪组沉积,在奥陶系古风化壳的顶面起到了填平补齐的作用。区内厚7~24米12米 矿区位于渑池向斜盆地北缘,地层总体呈南倾的单斜构造产出。据以往地质资料,以茹窑-汪坡-梁窑为界,以西地层走向80~100°,倾向170~198°,倾角8~20°;以东走向108~120°,倾向198~210°,倾角26~34°。具代表性的断裂主要有三条,分别为F4、F5、F9,现将主要断裂简述如下: F4断裂(南坻坞断层):东起南坻坞东北,西经南缸沟、上甘涧,延至天坛尖灭,本区延伸600米80~95°,倾向350~5°,倾角70°,断距约70米 F5断裂(焦岭断裂):东起中南泉,经焦岭,西延至仰韶村尖灭,走向118~126°,倾向28~36°,倾角70°,断距约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