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见,飞人刘翔!;;回忆:一条19年的跑道;盛誉:来自世界的赞美之声;悲情:北京伤退,谢幕伦敦;[流言板]刘翔:退役这刻我如释重负 08年之前大家把我当神;绝境:跟腱终成阿喀琉斯之踵;张佳玮说:
英雄的血,永远只是番茄酱;2012年,刘翔在伦敦奥运会的所作所为,和2008年相反。他没有知难而退。他跑了。他倒下了,受伤了,跟腱伤了。他走回场边了,然后又回来,一路蹦跳着完成比赛,和栏架吻别。这简直像是另一个平行宇宙里,2008年命运的交叉点。
如果你在2008年喊过一句“如果刘翔跑了并真受伤了,大家就不会骂他了!大家指责他,是因为他怕承担压力没跑!”——那么,看一眼2012年好了:
他跑了,然后跟腱伤了,可还是不会妨碍世界继续有罪推定、捕风捉影。世界那么大,总有人凑几个证据就想当柯南,虽然许多置疑手段更像是张绍刚。四年前,刘翔应当像个倒在沙场的英雄,带伤也要走完。四年后,刘翔走完了,于是他又成了演员。跟腱的伤?啊,那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哪怕是假的,必然也没有丝毫的疼痛,那只是番茄酱!
1988年,李宁已老,该退役的年纪,被迫去参加了奥运会,失利。回国后被热情观众寄去了刀片和绳索,呼做“体操亡子”,判了抹脖子和上吊的罪过,连机场工作人员都在说“摔哪不好摔,去奥运会摔!”。这个典故在刘翔摔倒后,又被BBC的解说员拣起来当作笑话了——当然对中国人来说,这个段子并不那么好笑。问题在于,英雄并不那么好当。2009年NBA西部半决赛,火箭VS湖人第一场,姚明终场前受伤,走进过道,又毅然回来,带领火箭决胜。两场后,这个伤势致了命。如果你能回到那时,你是希望姚明逞英雄回来,还是索性休息了?
往前一年,同样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力性骨折不到半年的姚明提前复出,带领中国队把欧洲之王西班牙逼进加时,让中国最后一次打到世界第八。如果那时有选择权,你是愿意姚明多打几年,还是提前复出,拼这个第八?;但运动员,尤其是中国运动员的疼痛、伤病、手术状况,从来不发生在观众身上。对那么一部分人来说,他们四年才看一次奥运会,四年才看一次世界杯;他们偶尔也知道每年5月有欧洲冠军杯决赛,每年6月有NBA总决赛;时髦一点的,知道每年2月有NFL超级碗,每年3月有美国大学生篮球NCAA 64强锦标赛。他们未必那么喜欢体育,他们喜欢的,仅仅是这样一种感觉:“我喜欢的球员和我是一体的,他成功了意味着我成功,他失败了意味着我失败”;同样,“我讨厌的球员一旦失败了,就是我的大成功。”如此而已。
在这个时代,很可喜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人已明白,中国的竞技体育有其问题,举国体制和金牌英雄背后也有许多无奈,冠军伟大不等于中国伟大不等于自己伟大。但是,分得清冠军和英雄区别的人,却时常并不明白,曾经的英雄也是凡人。
姚明退役时,我写过一小段。世上总是有一群“姚明只不过是中国媒体和球迷集体塑造的假大空形象”的清醒真相帝。实际上,他们给自己预设的虚拟攻击对象,并非姚明本人,而是一个叫做“姚明”的概念,一个标签。加诸姚明身上的媒体宣传,以及随之而起的姚迷,是他们真正的攻击对象。在许多姚黑概念里,“姚明”=“主流媒体”=“商业吹嘘”=“某些对NBA知之甚少的姚迷”。有部分姚黑的情绪可以这么总结:
“媒体是浮夸的,我们是真相的,庸众是无知的,所以我们要攻击;攻击了你们拥戴的人,就等于攻击了你们全体”。这种带点逆反情绪的“媒体吹嘘啥我们就打击啥”的义愤,让各种狂欢式掐架得以延续。;对刘翔来说,这道理有些类似。许多攻击者预设了“我是在揭露真相、戳破商业骗局”的立场。问题是,刘翔被他们绑在了刘翔背后那更庞大的东西上,当证据不足以确立时,这种对“更庞大的东西”的义愤感,就代替了证据。所以成了一个搞笑的局面:那么多人声称痛恨政治化,但遇到事情,第一件事就是把体育往政治上面引。
一个创造过世界纪录的、拿过大堆冠军的、过去十年最出色的110米栏运动员之一、优秀的田径老将,在奥运会输掉了比赛——这样简单的表述,为什么许多人难以接受?因为有段时间,一个普通田径运动员曾被推到英雄的高度,于是总有人不愿就此放过他。这像是我小时候遭遇过的局面,有个叔叔对我说:“小子,你妈妈说你五岁就会写好多字了,你写满这一面作业簿给我看看!”当时我都没想过,该跟他说“这种事你找我妈妈呀,找我干嘛?!”这个时代得继续消费英雄,无论是英雄的辉煌还是英雄的疼痛。刘翔跑与不跑,都得被当作话题。你可以说,没人逼他跑逼他受伤啊,是组织的要求把他推上去的;但实际上,这是场合谋。有一片人把他当作了英雄和图腾,而另一片人就真的把他的职业生涯当作一场戏剧,最后必须配上好莱坞式的结局,才够完美。2008和2012的对比很是明晰:跑或不跑,命运的答案其实是差不多的。
《让子弹飞》里,陈坤对张默提出一个恶毒的逻辑:想证明自己没有偷吃,就得剖腹自明。刘翔差不多是如此: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