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讲解
*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改编自韩愈的《幽兰操》 ——(清)孙燕昌撰《魏塘竹枝词》 百里郊原似掌平,竹枝唱出尽吴声; 走遍绿野停舟晚,灯火渔火相映明。 再读孔子: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中国人对于孔子的记忆,大多是一些话,而不是他这个人。 据课本第一目回答: (1)依时间顺序梳理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 (2)这些人生事迹反映出孔子有着怎样人生追求? 自学礼乐 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 杏坛讲学 招徒讲学 退修诗书 少年学礼 三十授礼 从政践礼 晚年整礼 追求礼乐的一生 创立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礼(秩序观) 仁(伦理观) 中庸(方法论) 大教育家 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 《诗》《书》《礼》《易》《乐》《春秋》 核心 用德和礼在治理社会 (德治或礼治) 宽刑薄赋 《论语·子罕》:“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出生于鲁国没落贵族家庭,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闕里,将其抚养成人。 17岁时颜氏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母亲的棺槟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紇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 与齐太师语乐,闻《绍》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昭公十七年秋,郯[tán]子来朝,公与之宴。……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官守的学术散落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所处之地)。 礼失求诸于野 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qú]伯玉;于齐,晏[yàn]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chuò] 。 遍访各地,好古敏求,刻苦自学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与几个弟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被困于匡地,生命安全遇到严重威协。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说出了上面这段震人心魄的话。丝毫不见面临危难的惶恐焦虑,有的却是乐天知命的从容自信。他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个人的生死已与“斯文”的存亡紧密相连,文化生存的悲情已与个体生命的感受合而为一,维持和延续“斯文”,已成为他生命价值的全部。 ……孔子所要承传的“斯文”,并非就是几本古代典籍和几种古代礼仪器物,而是超越文献器物层面的、体现于诗书礼乐等文化载体中的内在文化意义和文化精神。 ——徐克谦 《略论孔子的文化生存与承传意识》 以传承礼乐文化以生命价值的全部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秩序和制度社会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自己继承了古代文明,极力加以复兴……其实他的学派对古代文明重新诠释,取古代文明的精华,创立了一个文明传统。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巳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钱穆《孔子传》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