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宗次郎
宗次郎
宗次郎
宗次郎宗次郎Sojiro(そうじろう}本名:野村 宗次郎.出生于1954年10月10日 - ) 日本第一奥卡利那笛演奏者,作曲家。他出生于群马县馆林市,1975年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奥卡利那笛的美妙音色、回音,并被深深地吸引。从那一年起,他追求着自己梦寐以求的音色,开始正式制作奥卡利那笛。
1985年发行第一张唱片,1986年在NHK特别节目“大黄河”音乐中一炮走红,成为人人追捧的演员。之后每年都发行原创专辑,在出售专辑的同时,还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音乐会。1993年出版的自宗次郎作品集(部分)(20张)然3步曲专辑---《木道》、《风人》和《水心》获得第35届日本唱片大奖“策划奖”。始终保持与自然、大地的亲近感,不断活跃在音乐会、作曲和创造活动中。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听众来说,认识宗次郎则是因为1995年的TVB剧神雕侠侣中采用了一首他的《故乡的原风景》作为配乐,清新悠扬的乐音引的很多人们到处找寻这首曲子的作者。
宗次郎的奥卡利那笛还得从与火山久先生的相识说起。那是1975年发生在枥木县山沟里一个很小的山谷村庄里的事。老师演奏的音乐在山谷间的空中回荡,而正是在这瞬间,他被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的奥卡利那笛的美妙音色所深深地感动了。 几个月后他决定拜师求艺。森林尽头的一间破旧的小烧碳屋,中间悬挂着一个昏暗的灯泡,仅仅2个塌塌米的空间,而这里就是宗次郎音色的原点。经常在拂晓前面对着大山不停地吹着笛子。 之后,搬到了旁边建起的废物利用的房屋里。他用水管跨越数百米的距离从附近的山泽中引水,即使这样也从未间断过拂晓前的练习。他特别喜欢在下雪天到户外吹笛子,这让他感到无限快乐。白雪吸收了周围的声音,在寂静的旷野中笛子的回音是世间最美的音乐。 白天在师傅火山久先生的奥卡利那笛工作室制作奥卡利那笛,傍晚学习1个小时左右的演奏课程。之后回到自己的住处,从晚上到拂晓每天自己都不断进行着7-8小时的练习。这种密集的生活一直持续了3年。 之后,宗次郎独自的音色更进一步进行了磨练。 1979 年搬到枥木县东边的茂木町开始追求只属于自己的音色。这里原来是水车小屋。他重新设计自己的模型,砌砖,并亲自建造了炉窑。并在烧柴火烧制投入了大量精力。从C01 管、 G02 管、 C04 管、 G05 管等四个种类入手,试验错误一直持续了9个月。就连黏土,凡是能搞到的,都反复进行试验。从濑户、多治见、土岐等名古屋周围的土开始入手,本地枥木和茨城的土也拿来进行了试验。那时起,他每天花16个小时进行制作。 第二年的1980年他搬到了废弃的小学居住,同时作为工作室使用。又重新砌砖垒成了柴火窑。这时他增加了奥卡利那笛的种类,开始挑战F06管、C07管和G08管等大型笛子。同时在这期间他还反复试制了特殊Key(调)的B?管和A?管。正如所记述的那样,他每天都浸泡在奥卡利那笛的制作之中。 1个月制作120支左右,其中入窑烧制的有100支左右。要花约13个小时慢慢烧制。烧制后熏黑、打磨到最终调律,还要花1-2周的时间。1年烧8次窑,制作约1000支笛子。从1975年到发行第一张CD的1985年间,制作的笛子超过了1万支。现在,宗次郎使用的笛子也仅仅是这1万支中的区区十几支而已。 宗次郎的音色基本上是在与奥卡利那笛相识开始的最初10年间形成的。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笛子。宗次郎制作的笛子里蕴涵着很多只有宗次郎自己才能理解的东西,而唯有宗次郎才能将它表现出来。这绝对不是他自己刻意追求的,而是他用心揣摩土的性质,追随着土的节奏一支一支用心血制作出来的结果。当然少不了单纯的作业。如同耕田,如同除草,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让喜欢唱歌、想真正纵情歌唱的宗次郎感觉不需要歌词的正是这个奥卡利那笛的音色。它是土地的回响,不需要任何语言。宗次郎用心灵制作的笛子也只有用心灵吹奏的宗次郎才能吹响,只属于宗次郎的音色。正是因为如此才令众人所感动,获得了人们的支持。这就是只有宗次郎才能吹出的令人“夸耀”的音色。 借用宗次郎的话说,那就是“奥卡利那笛耕耘着空气“。
奥卡利那笛(又称洋埙),美国人称为甜番薯,在台湾被通称为陶笛,中国内地也沿用台湾的叫法通称为陶笛。日本则又称为土笛。在西洋的音乐上被归为长笛类乐器,特别的是大部分的长笛类乐器是管状的,而奥卡利那笛球状或蛋形的。它的发声上虽然也是属于边棱音乐器,但不像其他长笛类是开管式,它是一种闭管式的乐器。 陶制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4世纪的远古时代文明,当时,笛子指孔较少,只能吹3、4个音阶,形状为壶形,只单纯吹气的居多。 据说在19世纪中叶以后陶制笛开始被现在的奥卡利那笛所取代。奥卡利那笛的原型诞生于北意大利一个名不经传的小镇上。其名字据说来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