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練、不求甚解、倒流效應-----從考試到學習.docVIP

操練、不求甚解、倒流效應-----從考試到學習.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操練、不求甚解、倒流效應-----從考試到學習

操練、不求甚解、倒流效應──從考試到學習 黃毅英 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 nywong@.hk; .hk/~nywong 1. 考試帶動教學 在香港(乃至華人地區)談論評核以至課程評鑑,不可能不談其「持分性」(stake)。而這涉及不同人對評核結果的理解、詮釋與反應,遠超越於評核的精確性和效度問題。這亦是評核於香港的處境中令人既愛且恨之處。一方面,利用評核方式的轉變(例如加入開放題)每每可以快速的惹起各人之關注,但是另一方面,以評核推動課程又會令「考試帶動課程」的「緊箍咒」愈拉愈緊(1)。 「考試帶動課程」早於1982年的《國際顧問團報告書》(2)中便提出了。報告書中指出:考試「支配(著)學生在課室裏的學習方式及內容」(頁38)。Biggs卻為這個「考試帶動教學」的「倒流效應」賦予新的視野:教學不就是應該按照評核得到的學習回饋而加以調節的嗎(3)?從這個(新的)角度去看,「考試帶動課程」又有何問題呢?問題在於「分數帶動學習」而非「學習診斷帶動學習之安排」。筆者於「普及教育期與後普及教育期的香港數學教育」(4)中亦曾指出:考試得到的是「一個對其前途甚有意義、對其學習則毫無意義的等第」(頁75)。 2. 練拳與練功 維繫著考試文化的一個常見學習活動就是操練。所謂題海政策:「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時也會偷」。似乎創造也從熟習而來,所謂「熟能生巧」。李士錡教授便撰寫過「熟能生巧」、「熟能生笨」、「熟能生厭」(5)三文。這種操練,也關係到「內容」與「過程能力」的問題。 其中討論,可追溯到新數學與及後之「回到基本」運動(6)中去。英國Howson Wilson(1986)(7)對此亦有不少討論,其對「過程為本課程」(process-based curriculum)似乎不以為然(頁25-26),最後則以「內容與過程應得到平衡」作結(頁35,頁51)。筆者在「普及教育期與後普及教育期的香港數學教育」(8)一文中進一步指出「這些能力卻又不能空洞的抽離數學內容而達到。問題不只在於兩者並重,而是怎樣在教授數學知識之同時,以之作為培養深層能力的基礎」(頁71)。 拳家有言「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功不練拳,猶如無船。」這幾句話可能概括了基本功、能力與練習之間的關係。我們需要的可能是由「基本功」通向「過程」的路。 3. 死啃(rote-learning)、重複(repetition)與變異(variation) 近年世界各地對儒家文化圈學習理論之探索甚為熱切,其中Biggs及Marton 等指出重複學習有別於不求甚解。Marton對現象圖式學(Phenomenography) 重新詮釋,提出「變異教育論」(pedagogy of variation),進一步提出學習與理解的要義在於審辨(discernment),要有審辨就必要有所變化(假如世界上所有的顏色都是同一樣的綠色,就不可能有綠色的概念與理解了。要有綠色的概念就必須要有紅色,綠色、黃色等顏色的變化),要有變化就必先有重複(9),因為我們必須設計一系列(重複)的練習(而非單一的練習)才能引入這種漸變。他進一步提出,透過有系統的變化就有可能達至有效之理解。從這個觀點看,重複的操練觀念問題不在於操練之「量」,而是其「質」(10)。這恐怕即是鄭毓信教授一文其中的一個主旨。這種有系統的變化更有可能是貫通「基本功」與「過程」間的橋樑。 筆者以前聽學書法的人說「入法出法」。學習不少技術的過程恐怕都要經過這個程序:首先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去仿作(所謂「依法運作」)、如Biggs(11)所稱的「中國教育家認為…(每件事)均有一個正確方法」(頁28),就是一個「道」,又或「禮」─孔子入太廟,每事問(12),除了是一種尊重外,就是要問這個入法的規範吧。書法先由描紅與及臨摹開始。假若是仿效顏真卿的字帖,第一步是要做到別人很難分辨哪些是顏的字、哪些是你的字!但這只屬於「入法」或「入門」的階段。學習者又要跳出這階段:「求其似、求其不似」。即似顏真卿的影子又有自己的風格。到最後,才能脫胎換骨的有「自己的字」。拳術的學習亦是依循一個「『紮馬』→套路→散手對練→搏擊」的歷程(意拳則有「站樁、試力、推手、實擊」之特定體系(13))。所謂「紮馬」是基本功,套路是常規化習題之演練,散手則較有靈活性,搏擊便是相對自由之問題解決了。此外,拳家亦主張先熟習一家(入法)、一門深入,再在本派的立足點上吸納其他門派的特點(出法),而非雜亂無章的學習(14)。 所以要生巧,第一步要熟,就好像早期完形心理學派提出在頓悟之前要有孵化過程。如把燒臘切片的廚師般,做到刀是身體的一部份。意拳大師王薌齋(15)也提到,器械是手的延伸!他也說:「習之若恆久,不期自然至」(頁38)。到最後,達至「技到無心始見奇」的境界(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