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_刘海燕_第九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ppt

教育心理学_刘海燕_第九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 一、品德 (一)道德 道德是泛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二)品德 ;2、特征: ;(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 ②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 ③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道德与品德的联系 ; 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条件中,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以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 4、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 ;(二) 国内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研究的新理论 ;(三)国外有关品德心理结构的若干设想;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二) 权威阶段 这一阶段(6~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 (三) 可逆性阶段 这一阶段(8~10岁)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 (四) 公正阶段 这一阶段(11~12岁)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二、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 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 (三)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取向。 ; 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过程及教育策略 ;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1、从“模仿”到“独立” 2、从效果到动机 3、从评人到评己 4、从片面到全面 5、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道德原则来进行评价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三)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第三,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第四,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 第五,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三、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培养;四、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1.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常规,懂得最基本的行为要求。 2.组织开展对典型人物行为表现的分析讨论,让他们仿效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3.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心办坏事”的行为。 ; (三)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1 .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 2 .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律行动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并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 3 .依靠集体舆论或其他教育措施,防止练习中出现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 4. 克服不良习惯。在根除学生的不良习惯时要使他们知道坏习惯的害处,加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还可以用一些巧妙而机智的方法,如活动替代、合理奖惩、矛盾反应法等等。 ;(四)道德意志的锻炼 ; 3. 根据学生意志类型,采取不同锻炼措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4. 引导学生及时总结锻炼意志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提高学生意志锻炼的信心和积极性。 ;第四节 学生品德不良的预防与矫正 ;品德不良行为是指经常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学生中出现的偷窃、流氓习性、打架斗殴、惹事生非等属于品德不良行为。;二、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 ;三、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转化过程;(二)转变阶段 避免反复的方法有: 第一,暂时避开原有的刺激,以免近墨则黑。 第二,避免旧有刺激不是积极的方法,这些个体最终仍会遇到这类刺激。 ; ; 四、不良品德的矫正; (二) 抓住时机,引起内心震动 (三) 提供典???事例,明确是非观念 (四)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五) 增强抗诱感的能力,培养良好习惯 (六) 针对个别差异,选择矫正措施 ;(七) 不良品德矫正方法举隅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