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建波;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诊断;诊断;2.胃镜检查:是确诊本病的最好方法。通过肉眼观察、粘膜组织活检及细胞学检查,还可以鉴别胃溃疡的良、恶性病变。
胃镜所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偶呈线样。边缘清楚整齐,周围粘膜充血水肿,底部平整,溃疡表面覆盖白色或灰白色苔状物。粘膜皱壁向溃疡处纠集,无结节样改变。
3.胃液分析:胃溃疡病人的胃液分析多正常或低于正常。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基础排酸量(正常值:3.28±1.89mmol/h)及最大排酸量(正常值19.34±10.05mmol/h),往往高于正常。如果最大排酸量为0,则多数不是良性溃疡。少用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主要用于胃泌素瘤的辅助诊断。
;治疗;中医学的认识;中医学对预防本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意义。早在《内经》中就有明确记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 《素问?痹论篇》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说明饮食有节,劳逸适度,定时作息才能保持身体健康,长寿而少疾。古人所言,对于今天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辨证的体会;二、注意主证、兼证与变证的关系
由于消化性溃疡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且复发率较高,其症状多错综复杂,虚实并见,临证应特别注意主证、兼证与变证的关系,所谓主证,就是围绕主病的主要症状,这是本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应始终牢牢抓住这个根本,它是确立治疗大法乃至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兼证是指在主证的基础上兼有的症状,它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不可忽视。因为它决定了药物的加减取舍;所谓变证,是指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过程中疾病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如胃溃疡癌变,十二指肠穿孔或大出血等,临床上必须密切观察,并积极预防变证的发生,变证的出现是更改治疗大法的依据。又可帮助我们正确推断疾病的预后及发展变化。
;分型施治;(一)脾胃湿热证
主症:①胃脘疼痛,食后无明显缓解或食入易痛;②嘈杂泛酸;③胃脘满闷;
次症:①纳差;②口苦、口粘;③嗳气;④舌质红,苔薄黄腻;⑤脉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制酸止痛。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党参30g、半夏9g、黄连9g、黄芩12g、干姜5g、枳实9g、蒲公英30g。 胃脘痛甚者,加元胡12g、川楝子9g;泛酸明显者,加吴茱萸3g,若便秘,另加煅瓦楞子30g,若便溏,另加乌贼骨30g、浙贝母10g;恶心呕吐者,加苏叶12g、炙枇杷叶12g;出血者,加白芨20g,三七粉(冲)3g 。水煎服,每日1剂。
对于湿热较重者,方选平陈汤加减。苍术20g厚朴9g陈皮9g半夏9g黄连9g竹茹12g公英30g白蔻12g佩兰12g。水煎服,每日1剂。;(二)肝胃郁热证:
主症:①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②吞酸,嘈杂;③烦躁易怒;④脉弦或数。
次症:①口干而苦或伴喜冷饮;②便秘;③舌红苔黄。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理气。
方药:化肝煎加减。青、陈皮各12g,白芍24,丹皮12,山栀12,泽泻12,浙贝12。胃脘灼痛、口苦咽干、恶心明显时可合用小柴胡汤化裁,大便秘结可给予草决明泄热通便。;(三)胃阴亏虚证:
主症:①胃脘隐隐作痛,空腹时加重,似饥而不欲食,②口干而不欲饮,③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或无苔。
次症:①口干舌燥,②纳呆干呕,③大便干结,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沙参24g,麦冬15g,生地15g,玉竹12g,白芍24g,莱菔子15g,甘草6g。津伤液亏明显者加芦根15g、花粉12g、乌梅12g,大便干结者重用生地30g,决明子30g;(四)瘀血停胃证
胃脘刺痛,痛处不移,②舌质紫黯或有瘀点。
次症:①痛时持久,入夜尤甚;②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五灵脂12g,蒲黄15g,丹参15g,檀香10g,砂仁9g。气滞明显者加理气之品,兼血虚者合四物汤,兼见脾胃虚衰,加炙黄芪30g,党参24g。;(五)脾胃虚弱症状:胃脘隐痛,饥饿痛甚,得食则减,每因饮食不慎即作。嗳气、纳差,疲乏无力,大便稀溏,或兼见不消化饮食物,舌淡体胖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炒白术、云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和胃降逆;木香、砂仁、枳壳、炒卜子行气散满止痛。痛甚加鹿角霜、川椒、白芷;便溏加苡米、莲子肉、炒山药、白扁豆。;(六)脾胃虚寒证
主症:①胃痛隐隐,喜温喜按,②每遇冷或劳累发作后加重,③空腹痛重,得食痛减,食后腹胀。
次症:①倦怠乏力,神疲懒言,②畏寒肢冷,大便溏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