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章 原子
第二章 原子
(1)
在东方,黄河孕育了中国,在西方,多瑙河孕育了奥地利。
这两个国家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历史。但她们都大多数时候都如同熟睡的雄狮,这又如此相似。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或许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那么陌生。写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茨威格和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这些或许就代表了大部分中国人对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家的所有的认识,这些同样也是这个城市的灵魂。其实单就音乐而言,奥地利还有天才钢琴家莫扎特。
乐谱是凝固在纸面上的优雅,但在傅里叶看来,乐谱是琴弦振动的频谱。或许这种理解方式没有那么的富有诗意,但傅里叶的内涵当然并非那么简单。因为这门振动的学问里还包含深刻的数学—帕塞瓦尔等式和泊松求和等式。
帕塞瓦尔等式告诉我们,一个弦的振动信号——波形——的能量,无论在时间上来看还是从频率上来看,应该是相等的。这是一个如此重要的等式,它暗示了波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守恒。虽然据说是物理学家瑞利在研究黑体辐射曲线的时候第一次使用了这个等式,但是瑞利没有给出任何数学上的证明,而把这个等式证明得很完善的另有其人。
而另一个公式,傅里叶变换里的泊松求和等式则更加优美。一个弦的振动的时间信号函数对全部整数时间求和,等于它傅里叶变换以后对应的频率函数对全部整数频率求和——这就是泊松求和等式的完整表达。这种表达方法似乎数学上很简明,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很拗口和难以理解。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一堆简单的图形——正三角形,正五角形,正方形等等,我们如何计算这些图形的总边数?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加下去,也可以把有相同形状(对应泊松求和等式中所说的频率)的图形分来开来计算然后再求和,这两种的结果必然是相等的。也许我们会在以后合适的时候再次详细介绍它的作用,总之它是一个优雅的数论公式,至少在物理学上可以用到配分函数的计算。
在傅里叶那个年代物理学研究和发展的道路上,有些人能够沿着道路走得很远,有些人却一直在围城中打着转儿。仅仅有若干的几个人能够走出表面光鲜而地基脆弱的物理学的玻璃城堡,发现另一片天空。
奥地利是一个物理英雄辈出的国度。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上,有三个名字反复被提及。这三个人带领着早期年幼的量子力学蹒跚着向远方走去。
玻尔兹曼,薛定谔和泡利,他们是来自维也纳的三剑客,根据他们的秉性,我们可以分别称呼他们为忧郁剑客,多情剑客和犀利剑客。
1870年,走在最前面的那个大胡子,他的总是目光炯炯有神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就是玻尔兹曼,一个抑郁症患者,同时也是一位统计物理学领域的天才人物,他成功地把微观世界的运动和宏观世界的现象有机而严谨地联系起来,他成功处理了1023数量级的气体分子的集体运动并且用数学的形式给出了直观和具体的表达,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常数直接地把大量气体分子的平均能量同体系的温度联系起来。在他之前,人们不太搞得清楚能量和温度的关系。虽然同时期也有人在思考比热的问题。比如说,同样在夏天,在太阳下的钢板和一杯水相比,钢板的温度升高的速度比水更快,这背后其实有量子力学的东西,但玻尔兹曼那时代,他可以模糊地认为,能量是随着自由度均匀分布的,这就是经典统计里的能量均分定理。
(2)
既然要品读原子,那么就有个关键的问题——
什么是原子?
古希腊的观点认为原子是万物组成的最小单元,比如一块橡皮,和一把无比锋利的小刀。如果无限次的切割下去直到不能再分,剩下的就是原子。而苹果和橡皮的本质区别仅仅在于相同的原子的不同排列。
虽然在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无比简陋而且完全不严谨。现代科学也证明了原子是由更小的物质组成的——质子中子电子构成了原子的内部结构。但是这种科学和哲学体系却沿用至今,而且“原子”的这种说法也沿用了下来。
现代的科技手段能够让我们通过仪器直接看到原子,这种神奇的“放大镜”就是扫描隧道显微镜。你如果去北京北四环保福桥下的中科院物理所,在那里你就可以亲眼见到原子。当然了,对于正在看书的您来说,左图可能就是你在那里看到的原子的“照片”中的两张。
但在19世纪,还是没有人直接看见原子。
19世纪正是量子力学情窦初开的世纪,也是物理巨大变革的前夕。
1821年忙着在金属铂的表面上刻制光栅的弗朗禾费忙得汗流浃背。验证之前提到的他发现的太阳光的衍射花纹中藏有的暗线。
1822年写完了《热的解析理论》的傅里叶正穿着棉衣,蜷缩在太阳底下。外界对他的书的热情程度没有让他感觉到一丝的温暖,甚至有些寒冷。他用棉衣把自己裹得更加严实,默默地望着天空。
1833年英伦的哈密顿正在创造比牛顿力学更容易导致量子力学的新力学。
1870年挪威有一个叫李的人在这个时候也发展出来了李群(Lie group)——他一开始是为了拿这个东西去解决微分方程,因为在代数方程领域是存在求根公式和伽罗华的理论的,所以李老师转身问自己这个问题,对于微分方程存在不存在类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