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doc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

[标签:标题] 2016 PAGE18 / NUMPAGES18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 摘 要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隆礼重法”思想的提出更是堪称儒学体系的创新。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隆礼重法”思想对于当今依法治国建设的借鉴意义,进而探讨“礼治”对于“法治”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应该摒弃对“礼治”的极端抵制思想,取其精华为现代法治所用,并对二者在实务中的有机结合提出了建议。 中国论文网 /2/view-7407374.htm   关键词 荀子 隆礼重法 礼治 依法治国   作者简介:王涵,南开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05-005-04   荀子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儒学大师,后世对他有很高的评价。“隆礼重法”,即“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就是将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使礼与法共同化导人心、共建社会秩序。   在荀子看来,“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一个有担当的人,一个真正的君子,首先应考虑如何处理与天地的关系、与先祖特别是父母的关系、与君王和国家的关系。这就是荀子强调的,“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君子必然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必然慎终追远、孝敬父母,必然忠君爱国、至死不悔。而礼正是实现这些理念所必需的。   文学大师郭沫若曾说:“汉代儒家总汇百家而荀子实开其先河。”中国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曾说:“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荀子之所以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在于其学问渊博、广为涉猎和吸收各家思想学说,进而形成了他独有的一套儒学体系,被冠之以“儒学中的荀学”,不仅包含“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性本恶的思想,还有关于王道霸道兼施和隆礼重法的治国理政思想。这些思想虽从儒学体系中产生,却独树一帜,尤其是荀子采集法家“法”的思想,将其引入儒家“礼”的思想体系之中,主张礼法并举使得儒法和流,礼法统一。这一思想是儒学体系的大胆创新。实际上,就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礼法结合的思想恰恰反映出了从百家争鸣到学术一统的历史趋势,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到汉代礼治秩序得以重建,荀子虽不是直接的促成者,但其思想对秦汉后自觉引礼入法、文人仕进制度和儒学开放的思想品格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中华思想艺术的瑰宝,荀子隆礼重法的核心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治国理念也有一定的启发。   一、荀子生平   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战国末期社会动荡,正值全国统一的前期,政治经济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侯王分土,各自为政,而皆以放恣渔猎之情,听耕战刑名殃民之说。”战国末期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荀子的思想正是在这一时期发轫。关于荀子的事迹,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简括的记载,他曾和孔子、孟子一样,为实行王道统一中国而周游列国,思想受到统治者的赏识,然而都为能重用,晚年隐居于兰陵,“著书万言而卒,因葬兰陵”。著有《荀子》一书,他的主要思想被记录于中,被后世所吸收,成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隆礼重法   隆礼   荀子的礼学思想出自儒家,而儒家主张“礼治”和“德治” ,崇尚用礼仪制度和道德教化作为统治工具。“道之以礼,齐之以德。有耻且格。”身在春秋战国这个“礼崩乐坏”时代,荀子也主张恢复西周礼制,以达到社会等级分明、有礼有序的效果。   1.礼的起源:关于礼的起源,通常认为“礼”源于祭祀。“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作为社会规范的“礼”,最初起源于祭祀活动中形成的礼仪规则。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把礼仪规则系统化和体系化,并强化其神秘性和强制力,便使“礼”上升为强迫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或法律规范。而荀子认为礼的产生源于人的欲望,欲望是每个人所固有的自然本能和生物本能,所谓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这就是荀子所认为的人性之本质。但人的欲望又是无穷的,而资源是有限的,一旦得不到满足产生争执,引起纷争,是所谓“人之性恶”。“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针对人性本身的恶,荀子提出通过礼义的教导和道德的教化可以使人逐渐向善,以达到欲望和实际之间的平衡,使人们恪守礼义,安分守己,不奢求虚无的欲望,从而避免纷乱。“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相长,是礼之所起也。”   2.礼的本质:有关礼的本质,《礼记?大传

文档评论(0)

cmccpppo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