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时间对蝉棒束孢代谢组影响及蝉棒束孢与蝉花代谢组差异.pdf

培养时间对蝉棒束孢代谢组影响及蝉棒束孢与蝉花代谢组差异.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本研究用基于 HPLC-MS 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蝉花与其无性型蝉棒束孢固体发酵 菌丝的代谢组差异,以期为蝉花及其无性型蝉棒束孢固体发酵菌丝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质量控制和品质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虫生真菌化学生态以及虫菌相互关系研究 积累科学数据。本研究还比较了不同培养时间下蝉棒束孢固体发酵菌丝的代谢组差异, 以期为蝉棒束孢发酵时间的确定、工艺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基础,有关研究还有利于揭 示蝉棒束孢代谢规律,为蝉棒束代谢调控及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1 蝉花及其无性型蝉棒束孢代谢组差异研究 蝉花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其无性型蝉棒束孢也被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多种药理活 性,但它们的代谢组差异尚未见报道,故本研究采用基于 HPLC-MS 的代谢组学方法对 蝉花和蝉棒束孢固体发酵菌丝的代谢组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结果显示,野生蝉花子实体(WFB)与野生蝉花虫体(WIB) 之间、人工蝉花子实体(AFB)与人工蝉花虫体(AIB)之间的代谢组都有较大差异; WFB 和 WIB 与 AFB 和 AIB 之间也有较大差异;蝉棒束孢固体发酵菌丝(FMY)与 WFB 和 AFB 之间的差异小于 WIB 和 AIB 的差异。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识别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HCA)将识别的差异代谢物根据相关性聚类,发现改变生 长条件可能会使蝉棒束孢的某些基因表达上调或者下调,从而促使代谢物发生改变。代 谢途径分析发现蝉棒束孢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嘌呤代谢,烟酰胺代谢,白僵菌素合成,鞘 脂代谢,脂肪酸代谢,氨基酸和甘露糖代谢等多条代谢途径都发生了变化。WFB、WIB、 AIB 可以产生较多的恩镰孢菌素 B、恩镰孢菌素 B4、白僵菌素、白僵菌素 E、白僵菌 素 G2、白僵菌素 D、白僵菌素 B、Lateritin、链霉戊二酰亚胺、茴香霉素、Paeciloxazine、 Myrtucommulone B、3-deoxy-hanasanagin、α-生育三烯酚、生育酚等,具有抗菌、抗氧 化、抗癌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 WFB、WIB、AIB 在开发相关药品方面具有较大的潜 力。同时,我们在 AFB、FMY 中检测到了 3-deoxy-hanasanagin、α-生育三烯酚、生育 酚、Myrtucommulone B、Gingerenone A、Antibiotic CV1、10-membered macrolides、 环丝氨酸、烟酸、泛酸 、胆碱、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亮氨酸 、精氨酸、酪氨酸、 色氨酸、脯氨酸、肉碱、乙酰肉碱、甘露醇、海藻糖、甘油磷脂酸、磷脂酰乙醇胺、磷 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且未检测到常见的真菌毒素,因此 AFB、 FMY 在开发保健品方面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I 万方数据 2 不同培养时间下蝉棒束孢代谢组研究 不同培养时间下的蝉棒束孢处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为了研究不同生长阶段蝉棒束孢 的具体差异代谢物,本研究利用 HPLC-MS 对不同培养时间蝉棒束孢固体发酵菌丝体代 谢组进行检测,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的 PCA 和 OPLS-D 鉴定差异化合物。PCA 和 OPLS-DA 表明蝉棒束孢菌丝体中的代谢产物随培养时间有显著变化。阴、阳离子模式 下我们都可以把蝉棒束孢代谢物变化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培养前期产生较 多的细胞松弛素 E、肌醇、γ-氨基丁酸、乙酰肉碱、亚油酸等与侵染宿主、早期信号传 导和氧化供能有关的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ubeiren_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