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原理)解答.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学原理 王卫华 E-mail: wwh200340226@; 第一讲 从教育到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 2.教育学 Education Pedagogy;(二)教育学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1.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57) 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创立了教育学理论体系 首创了人本主义的逻辑起点 自然适应性原则 ;3.康德:演绎推理的方法 4.特拉普:实验心理学方法 ;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 他建构了被后人竞相模仿的理论教育学体系 教育学的科学基础 赫尔巴特学派 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四段教学法、教师的主导作用);6.西方教育学的主要类型 (1)思辨哲学的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纳托普《社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哲学与教育学》 主要观点:教育学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学问;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 ;(2)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研究方法与以往不同。 ;(3)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狄尔泰、斯普朗格 主要观点:与自然科学相对。 ;(三)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了解与引进西方教育科学(1901-1919) 日本:赫尔巴特学说 2.转向学习欧美(1919-1949) 美国:杜威 其他国家:《大教学论》、《教育漫话》、《教育论》、《爱弥儿》 国内学者:介绍、翻译、评述为主 ;3.批判杜威,学习苏联(1949-1957) 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4.教育学中国社会主义化和政治化(1957-1966) 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5.毁灭性破坏(1966-1976) 6.在恢复重建中走向独立化(1977-至今);(四)教育学中的中外问题 1.反对非此即彼的思维 2.反对简单化思维 3.反对“脱离本土的思维”; 第二讲 当代教育转型与教育改革 ;(一)教育的发展历程 1.非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 2.欧洲中等教育的双轨制 3.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二)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变革 1.全球化的特征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向外部世界开放 全球化所引发的教育矛盾 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与反传统;2.信息化的特征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从“文字人”到“图像人” 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慕课,翻转课堂;(三)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转型性变革 1.当代社会转型的趋势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固化 社会的多元与断裂;2.从近代型学校到现代型学校 近代型学校的特色:工业化 现代型学校的特色:全球化和信息化 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 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终身教育; 第三讲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 ;(一)当代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 1.当代中国时代变迁对儿童的影响 社会整体的角度 社会运行方式的角度 城市、农村的差异性 社会核心价值的变化 ;2.社区、家庭对儿童的影响 城市、农村社区对儿童的影响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过度关注;缺乏关注;(二)教育视野中学生观的更新 1.国外教育理论中的学生观 儿童就是小大人 文艺复兴对“儿童生而有罪”的批判 卢梭认为儿童生来就是好的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身上隐藏着一种生气勃勃的秘密 杜威认为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适应: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德国的文化教育学派 博尔诺夫:人天生是有缺陷的生物,人的 未完成性 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 苏联的教育理论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教学应走在学生发 展前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2.当代中国教育理论中的学生观 学生是人 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 3.学校中须建立的学生观 认识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主动性 认识学生的具体性 认识学生成长的综合性 认识学生成长的复杂性;(三)以学生成长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改革 总体要求 学生是具体的,学校教育要因材施教 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综合性 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之间要形成良性互动;2.具体要求 (1)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 身体发育相对平缓 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快速积累 有强烈的求知欲 活泼、天真,有交往的积极性 交往能力并不高 打基础,形成良好的习惯;(2)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 生理方面,青春期到来 叛逆期 想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控制 学习是核心任务 视野扩大,有社区和国家意识;(3)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 生理方面,成熟已缓慢下来 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发展 追求个人独立性 开始形成一生的价值观 学习压力大,为缓解压力,有强烈地情感抚慰需要; 第四讲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一)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 1.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对

文档评论(0)

舞林宝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