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必修四文言文复习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必修四文言文复习教案

邳州市炮车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陆兆玉 炮车中学语文导学案 第  PAGE 7 页 共  NUMPAGES 7 页 教学课题必修四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教学目标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课时安排两课时授课时间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修改、备注第一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名句默写】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 (2)吾恐季孙之忧, , 。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5)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剑阁峥嵘而崔嵬, , 。 (注:5、6为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2)无失其时(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2、特殊词义 (1)何以伐为( ) (2)盖均无贫( ) (3)则修文德以来之( ) (4)河内凶( ) (5)邻国之民不加少( ) (6)数罟不入洿池( ) 3.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2) 名词作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填然鼓之( )/ 树之以桑(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然而不王者( )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2) 连词,表并列。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弃甲曳兵而走() (4) 连词,表承接。 或百步而后止() 2. 其 (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 代词,作定语成分 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 助词,的。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衬音助词,无义。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 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夫子欲之(它)/ 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4.且 (1) 连词,而且,并且。 且在邦域之中矣 (2) 连词,况且。 且尔言过矣 5.为 (1) 动词,成为。 后世必为子孙忧 (2) 语气词,表反问。 何以伐为 6.也 (1) 语气词,表判断。 是社稷之臣也 (2) 句中语气词。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 句末语气词。 今由与求也 7.以 (1) 介词,用。 何以伐为 (2)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则修文德以来之 8.于 (1) 介词,对。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介词,从。 虎兕出于押 (3) 介词,在。 龟玉毁于椟中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非我也,岁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4)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 “何”与“也”连用,表疑

文档评论(0)

wuyue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