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原核微生物1(细菌)介绍.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2.1 细菌 2.1.1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2.1.1.1 形态 (一)球菌;球菌的直径一般在0.5~1um之间,以下是一些球菌的电镜照片。;5;(二)杆菌;形态: 1.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 2.长杆菌、短杆菌、梭杆菌、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 属与肉毒杆菌属,可引起食物中毒;细胞两端形状;杆菌的排列;(三)螺旋菌 螺旋菌细胞呈螺旋形,其中若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其程度不足一圈,又称为弧菌。直径在0.5~5um,长度不等。根据弯曲的程度分为弧菌和螺旋菌。;弧菌:菌体略弯曲,弧形不足一周,呈香蕉状,往往偏端 单生或丛生鞭毛,与略弯曲的杆菌在形态上不易区分。 螺旋菌:菌体会转为螺旋状,一般旋转2~6周,两端生有鞭毛。;(四)细菌的特殊形态 除了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以外,自然界中还有其他形态的细菌,如柄细菌,其细胞为杆状或梭状,且细胞上有柄、菌丝等伸出物。近年来,还陆续发现少数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等形态的细菌。;2.1.1.2 细菌细胞的大小; 细菌细胞一般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体等。;(-)细胞壁;1.结晶紫染液染色 2.碘-碘化钾溶液浸湿 3. 95%乙醇溶液进行颜色洗脱 4.红色的藩红染液第二次染色 染色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情况,细菌呈现第一次染色的效果紫色,称阳性反应(G+),这一类细菌称革兰氏阳性菌;另一种情况,细菌呈现第二次染色的效果红色;称阴性反应(G-),这类细菌称革兰氏阴性菌。 不同种类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特定的,这种区别主要是由于两类细菌的细胞壁有着很大的区别。如图 ;G+菌细胞壁;机理; G-细菌的细胞壁结构较为复杂,分为内壁层和外壁层。内壁层紧贴细胞膜,由肽聚糖组成,且网状结构较疏松。外壁层可再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为脂蛋白层,中间为磷脂层,最外层为脂多糖层。某些细菌的脂多糖是毒素的主要成分。在第一次染色时,细菌吸附染料分子显示紫色,当用95%乙醇处理时,部分细胞壁中的脂类物质被溶解,细胞壁出现孔洞,细胞内的染料分子被析出,细菌呈无色透明,第二次染色时又吸附新的颜色呈红色。最终显示为G-。 ;21;(二)细胞膜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基本成分是整齐排列的两层磷脂分子。每一磷脂分子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极性头和一个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头。各种蛋白质分子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深浅不一。;细胞膜的功能 ①可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营养物质和代谢物质)的运输 ②起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作用 ③是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和荚膜等大分子物质的场所 ④是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 ⑤拥有许多酶 ⑥是电子传递链的所在部位 ⑦是鞭毛的着生点 ⑧提供鞭毛运动所需要的能量;(三)间体;(四)细胞质;核糖体;这些颗粒通常较大,为单层膜所包围,在营养过剩是积累,在营养物质贫乏时消耗。一般而言,一种细菌只有一种贮藏性颗粒,也有两种或多种贮藏性颗粒存在的 细菌。;聚?-羟基丁酸(poly一hydroxybutyric acid简称 PHB)颗粒 聚?-羟丁酸是?-羟丁酸的多聚体,是脂类代谢产物酮体的一种,不溶于水,易被脂溶性染料着色,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羟基丁酸分子呈酸性,当其聚合为聚?-羟基丁酸时,成为中性脂肪酸,从而维持细胞内环境中性。它是碳源和能量的贮存物,相当于动物的脂肪,可直接或间接用作还原力。在许多细菌细胞质内经常可发现PHB颗粒。 ;异染颗粒 异染颗粒是偏磷酸盐的聚合物。用蓝色染料染色后,不呈蓝色而呈紫红色,故称异染粒。它是磷源和能源性贮藏物,并有降低渗透压的功能。在菌种鉴定上有一定意义。;硫粒 硫粒就是硫磺颗粒,硫磺细菌生活在含H2S的环境中时,如腐臭的污泥中,它们细胞内积累折光性很强的硫粒,作为硫素贮藏物质;硫粒也是某些化能自养型硫细菌,如氧化硫硫杆菌贮存的能源物质,能通过氧化元素硫为硫酸而获取能量。这些颗粒不是所有细菌都同样具有,通常,一种细菌只含有一种或两种内含颗粒。; 又称羧酶体,某些化能自养细菌菌体中含有一类多角形的细胞内含物,它的大小与噬菌体相仿。;(五)核质体;2.1.2.2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多个菌体外面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连为一体,组成共同的荚膜,菌体包埋其中,即成为菌胶团。;1.荚膜的化学组成 荚膜的含水率在90%~98%,细菌荚膜有的含多糖 、糖蛋白;还有的含脂类或脂类蛋白的复合体。 2.染色观察 荚膜含水率太高,很难着色,可用负染色法(亦称衬托法)染色观察,先用染料染菌体,然后用墨汁将背景涂黑。这样就可衬托出菌体和背景之间的透明区,这透明区就是荚膜。;(二)鞭毛; 端

文档评论(0)

47533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