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先立乎其大:陆象山心学精要.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講 先立乎其大:陸象山心學 中國哲學史(下) 王林偉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本次課程內容 象山之生平和著作 陸象山之生平 陸象山之著作 象山之思想:原著選讀 《武陵縣學記》略解 原著選讀:象山之俊偉 象山思想之特色及地位 陸象山思想之特點 象山在理學中的地位 象山之生平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號象山,又稱存齋先生。 其生平事蹟,據《宋史·道學傳》與《象山年譜》,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1)早慧:生三四歲,問其父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及總角,舉止異凡兒,見者敬之。謂人曰:“聞人誦伊川語,自覺若傷我者。”又曰:“伊川之言,奚爲與孔子、孟子之言不類?近見其間多有不是處。”初讀《論語》,即疑有子之言支離。他日讀古書,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象山之生平(續一) (2)教學:後登乾道八年進士第。至行在,士爭從之遊。言論感發,聞而興起者甚衆。教人不用學規,有小過,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懷于中而不能自曉者,爲之條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裏,聞其大概而得其爲人。嘗曰:“念慮之不正者,頃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慮之正者,頃刻而失之,即爲不正。有可以形迹觀者,有不可。以形迹觀人,則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繩人,則不足以救之。” 象山之生平(續二) (3)輪對:九淵少聞靖康間事,慨然有感于復仇之義。至是,訪知勇士,與議恢復大略。因輪對,遂陳五論:一論仇恥未復,願博求天下之俊傑,相與舉論道經邦之職;二論願致尊德樂道之誠;三論知人之難;四論事當馴致而不可驟;五論人主不當親細事。帝稱善……還鄉,學者輻湊,每開講席,戶外屦滿,耆老扶杖觀聽。自號象山翁,學者稱象山先生……或勸九淵著書,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又曰:“學苟知道,《六經》皆我注腳。” 象山之生平(續三) (4)為政:光宗即位,差知荊門軍。民有訴者,無早暮,皆得造于庭,復令其自持狀以追,爲立期,皆如約而至,即爲酌情決之,而多所勸釋。其有涉人倫者,使自毀其狀,以厚風俗。唯不可訓者,始置之法。其境內官吏之貪廉,民俗之習尚善惡,皆素知之。有訴人殺其子者,九淵曰:“不至是。”及追究,其子果無恙。有訴竊取而不知其人,九淵出二人姓名,使捕至,訊之伏辜,盡得所竊物還訴者,且宥其罪使自新。因語吏以某所某人爲暴,翌日有訴遇奪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吏大驚,郡人以爲神。申嚴保伍之法,盜賊或發,擒之不逸一人,群盜屏息。 象山之生平(續四) (5)逝世:一日,語所親曰:“先教授兄有志天下,竟不得施以沒。”又謂家人曰:“吾將死矣。”又告僚屬曰:“某將告終。”會禱雪,明日,雪。乃沐浴更衣端坐,後二日日中而卒。會葬者以千數,諡文安。 象山之生平(續五) (6)朱陸:初,九淵嘗與朱熹會鵝湖,論辨所學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淵訪之,熹與至白鹿洞,九淵爲講君子小人喻義利一章,聽者至有泣下。熹以爲切中學者隱微深痼之病。至于無極而太極之辨,則贻書往來,論難不置焉。 象山之生平(續六) (7)氣象:先生常居方丈。每旦,精舍鳴鼓,則乘山簥至。會揖,升講座,容色粹然,精神炯然。學者又以一小牌,書姓名年甲,以序揭之,觀此以坐,少亦不下數十百,齊肅無譁。首誨以收斂精神,涵養德性,虛心聽講,諸生皆俛首拱聽。非徒講經,每啓發人之本心也,間舉經語爲證。音吐清響,聽者無不感動興起。初見者或欲質疑,或欲致辯,或以學自負,或有立崖岸自高者,聞誨之後,多自屈服,不敢復發。其有欲言而不能自達者,則代爲之說,宛如其所欲言,乃從容而開發之。至有片言半辭可取,必獎進之,故人皆感激奮砺。 象山之生平(續七) 氣象:平居或觀書、或撫琴,佳天氣則徐步觀瀑。至高,誦經訓,歌楚辭及古詩文,雍容自適。雖盛暑,衣冠必整肅,望之如神。諸生登方丈請誨,和氣可掬,隨其人有所開發,或教以涵養,或曉以讀書之方,未嘗及閑話,亦未嘗令先看先儒語錄。每講說痛快,則顧傅季魯曰:“豈不快哉!” 對象山生平的詳考,請見《象山年譜》。 象山之著作 收錄較全的版本: 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象山之畫像 《武陵縣學記》疏解 彝倫在人,維天所命。良知之端,形於愛敬。擴而充之,聖哲之所以為聖哲也。先知者,知此而已;先覺者,覺者此而已。氣有所蒙,物有所蔽,勢有所遷,習有所移,往而不返,迷而不解,於是為愚不肖。彝倫於是而斁,天命於是而悖,此君師之所以作,政事之所以立。是故先王之時,風教之流行、典型之昭著,無非所以寵綏四方、左右斯民,使之若有常性、克安其道者也。是故鄉舉里選,月書季考,三年而大比,以興賢能,蓋所以陶成髦俊,將與共斯政、同斯事也。 《武陵縣學記》疏解(續一) 疏解:此論彝倫即是人性、良知即是人之本心,本心即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