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下水污染及防治方法进展程序.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汇 报 人:李华龙 学 号:2015051121 1.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国地下水是占全部水资源的1/3,已经成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 地下水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体现在具有良好的调蓄功能,可以平衡丰枯年水资源的利用。 地下水自净能力较弱,一旦受到污染,将难以更新和恢复。 我国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带来的对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显露。 2 地下水资源状况 各地区地下水现状 各类型地下水现状 3.地下水污染状况 3.地下水污染状况 中国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已呈现由点向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不断扩展和污染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 3.地下水污染状况 在区域上,中国地下水“三氮”污染突出,主 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淮河以北10多个省份约有3 000万人饮用高硝酸盐水,海河流域受污染的地下水资源量占地下水总资源量的62%,农村约有3.6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4.地下水污染途径 地下水类型 间歇入渗型 污染物通过大气降水或灌溉水的淋滤,使固体废物、表层土壤或地层中的有害或有毒组分,周期性地从污染源通过包气带深入含水层。这种渗入多半是呈非饱和状态的淋雨状渗流形式,或者呈短时间的饱水状态连续渗流形式.此种污染,无论在其范围或浓度上,均可能有季节性的变化。主要污染对象是潜水。 连续入渗型 污染物随污水或污水溶液连续不断地渗入含水层。最常见的是污水聚积地段(污水池、污水渗坑、污水快速渗滤场、污水管道等)的渗漏,以及被污染地表水体和污水渠的渗漏。其主要污染对象也多半是潜水。 越流型 污染物通过层间弱透水层以越流的形式转移到其他含水层。这种转移或者是通过天然途径(水文地质天窗),或者通过人为途径(结构不合理的井管、破损的老井管等),或者人为开采引起的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了水流方向,是污染水流通过大面积的弱透水层越流转移到其他含水层。其污染来源可能是地下水环境本身的,也可能是外来的,它可能污染承压水也可能污染潜水。研究这一类型污染的困难之处是难于查清越流具体地点及地质部位。 径流型 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的形式进入含水层,即通过废水处理井,或者通过岩溶发育的巨大岩溶通道,或者通过废液地下储存层的隔离层的破裂进入其他含水层。海水入侵是海岸地区地下淡水超量开采而造成海水向陆地流动的地下径流。此种形式的污染。其污染物可能是人为来源也可能是天然来源,可能污染潜水也可能污染承压水。其污染范围可能不很大,但其污染程度往往由于缺乏自然净化作用而显得十分严重。 5.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进展 2004年3月,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中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立项建议书。 2004年4月,国家自然基金委地学部主持召开“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战略研讨会” 2004年开始,国家环保局与国土资源部等决定编制《中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2005年2月25日,国家发改委在重庆拟编制《主要城市饮用水有机污染深度处理规划》 2005年6月1日,《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正式实施 6.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行的有关防治地下水污染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国的地下水管理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的责任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综合协调机制。 地下水污染监测没有形成统一的监测网络和管理体系,监测制度不统一。 中国缺少国家级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预警评价与信息系统、应急保障体系。 缺少国家级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预警评价与信息系统、应急保障体系。 7.建议 对地下水污染的严峻形势,以及地下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为地下水环境的保护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与政策支持。 1. 完善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质监测站网,迅速补充和完善地下监测井网,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对重点污染地区(段)进行重点监测,系统掌握区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发展变化及动态特征。 2.加强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 为保证对地下水污染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建立完善的地下水污染应急保障体系,对大区域范围内的地下水污染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对地下水污染严重的地区及时预报,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地下水污染的情况。 3.建立全国地下水污染预警与应急预案。 由国家财政直接投资,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攻关,并将实验成熟的治理技术在全国进行推广。 充分利用信贷、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地下水环境的保护。 大力引进国外先进防污治污技术,加强高校的技术研究攻关,完善抽出处理修复技术,加强天然衰减修复技术研究,发展原位修复技术。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