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六章 厌氧性细菌
概念: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是一大群种类繁多、专性厌氧,必须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
根据是否产生芽胞,分为厌氧芽胞梭菌和无芽胞厌氧菌两大类。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分布广泛、严格厌氧、大多不致病
G+大杆菌,有芽胞
形成芽胞后抵抗力强
芽胞大多较菌体宽,菌体常膨胀呈梭形
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引起特定的症状
共同特征
一、破伤风梭菌
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60年就有记载
“ 损伤之处,中于风邪,故名破伤风也 ”
----《太平圣惠方》
1884年破伤风梭菌被分离成功
1、形态与染色
G+,菌体细长
周鞭毛,无荚膜
芽胞正圆形,顶端
形似鼓槌
(一)生物学特性
2、培养特性
专性厌氧,最适温度37℃,最适pH7.2
营养要求不高
血平板上形成羽毛状(锯齿状)菌落
3、抵抗力
繁殖体抵抗力与其他细菌类似
芽胞抵抗力强,土壤中存活10年,耐煮沸1h以上。高压蒸汽121℃ 15-30min可杀死
对青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条件:
侵入途径:“深、窄、脏”的伤口
侵入条件:“局部的厌氧微环境”
①伤口窄而深
②有泥土和异物污染或大面积烧伤、创伤,坏死组织较多
③伴有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2、致病物质
无侵袭力,主要致病物质为所产外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蛋白质,不耐热,65℃加热30min被破坏
易被蛋白酶分解,故口服毒素不致病
免疫原性强,制成类毒素可用于预防
致病机制
所致疾病
破伤风痉挛毒素引起破伤风。
易感人群:新生儿,建筑工人,军人
根据创伤感染部位离中枢神经远近,有一定潜伏期,平均7-14天。
发病早期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流口水,出汗易激动等前驱症状。
3、所致疾病
晚期症状
苦笑面容
牙关紧闭
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
4.免疫性
属于体液免疫,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可以使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用于疫苗预防。
(三)微生物学检查
症状典型,一般不做微生物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及询问创伤史即可诊断。
取创伤渗出物或者坏死组织镜检,加热80℃ 20min杀死无芽胞杂菌,接种庖肉培养基,厌氧培养24-48h后鉴定。鉴定时可取培养物做动物毒力实验和毒力保护实验。
(四)防治原则
原则:易防难治,预防为主
伤口处理:清创扩创
预防:
①主动免疫:儿童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DPT);
军人,建筑工人等易伤人群需定期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
②被动免疫(紧急预防):注射抗毒素中和破伤风外毒素(防过敏)。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
G+粗大杆菌,
两端钝圆
芽胞呈卵圆形,不大于菌体,位于菌体中央或次极端。
机体内产生明显荚膜,机体外产生芽胞
气性坏疽病人伤口坏死组织切片(10x100)
培养特性
不十分严格的厌氧
在血琼脂平板上出现双层溶血现象
繁殖迅速,
平均8min一代
生化反应活泼
代谢多种糖产酸产气
牛乳培养基中出现典
型的“汹涌发酵”现象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多种外毒素和侵袭性酶
根据其所产主要毒素(α、β、ε、ι)的能力,将其分为A、B、C、D、E五个型。
A型可引起人的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C型可引起坏死性肠炎,B、D、E多见于某些动物疾病。
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和次要毒素及其分型
2.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主要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以组织坏死,气肿和全身中毒为特征。
致病机理:
产气荚膜梭菌依靠其产生的多种毒素和侵袭性酶,致红细胞坏死引起溶血、肌肉组织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
致病菌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分解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黑并伴生恶臭。
(2)食物中毒
食入被大量细菌污染的食物(多为变质腐败肉类)
临床表现:腹痛、腹胀、水样腹泻;可自愈,年老体弱者可致死。
(3)坏死性肠炎:
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
症状:腹痛,腹泻,肠粘膜出血性坏死,粪便带血,并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肠梗阻等。
注意与细菌性痢疾的区别
(三)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伤口深部分泌物或者坏死组织;食物中毒和坏死性肠炎者取粪便
直接检查:革兰氏染色后发现G+带有肥厚荚膜的粗大杆菌,并伴有其他杂菌。
分离培养:庖肉培养基增菌培养后,转接牛乳培养基观察是否有“汹涌发酵”出现。必要时做动物实验。
(四)防治原则
清创扩创(破坏局部厌氧环境)、高压氧舱辅助治疗(提高体液中溶解氧)。
必要时截肢防止毒血症。
早期感染治疗使用多价抗毒素血清伴以大剂量抗生素(首选青霉素)
三、肉 毒 杆 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
肉毒杆菌?
肉毒毒素?
(一)生物学特性(Morphology)
1、形态与染色
G+ 粗大杆菌,两端钝圆,无荚膜,有鞭毛
芽胞呈椭圆形,大于菌体,位于次极端
“网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