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
面神经解剖结构
面神经(第七对颅神经,混合神经):
1、运动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
2、感觉神经纤维
(1)一般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耳后皮肤
(2)鼓索神经:支配味觉
(3)镫骨神经:支配听觉
3、副交感神经纤维
(1)支配泪腺
(2)支配唾液腺
上半部(核上部):
接受双侧皮质延
髓束纤维支配。
下半部(核下部):
接受对侧交叉过来的皮质延髓束纤维支配。
面神经麻痹的分类
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面瘫)。临床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病因和临床症状有所不同,应注意鉴别。
核上性
口角歪斜
眼裂以下单侧支配
核上性损伤-中枢性面瘫
是由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其特点是: 1、病损对侧眼眶以下的面肌瘫痪; 2、常伴有面瘫同侧的肢体偏瘫 3、无味觉和涎液分泌障碍。
核下性
口眼歪斜
眼裂以上双侧支配
核下性损伤-周围性面瘫
是因为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称周围性面瘫。 特点是: 1、病变同侧所有的面肌均瘫痪; 2、如有肢体瘫痪,常为面瘫对侧的肢体受累,例如,脑干病变而引起的交叉性瘫痪; 3、可有病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涎液分泌障碍。
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病理
中医病因病机
周围性面瘫属祖国医学“口眼歪斜”的范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认为面瘫是因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脉络,致使气血闭阻,筋脉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因此,其形成以风、痰、瘀为表,以虚为本,按照疾病的分期,辨证施治,分别采用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等基本大法。
正气不足
脉络空虚
面部筋脉
(太阳经筋、阳明经筋)
经气阻滞
脉络失养
筋肉纵缓不收
面瘫
辨证分型要点
临床表现
可见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多为单侧,双侧者甚少。
发病与季节无关,通常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可于数小进内达到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天患侧外耳道耳后乳突区疼痛,常于清晨洗漱时发现或被他人发现口角歪斜。
检查可见同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因眼轮匝肌瘫痪,眼裂增大,作闭眼动作时,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而眼球则向外上方转动并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现象。
下眼睑外翻,泪液不易流入鼻泪管而溢出眼外。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被牵向健侧。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动作,患侧口角漏气,进食及嗽口时汤水从病侧口角漏出。由于颊肌瘫痪,食物常滞留于齿颊之间。
若病变波及鼓索神经,除上述症状外,尚可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蹬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时,因蹬骨肌瘫痪,同时还可出现同侧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受累时除面瘫、味觉障碍和听觉过敏外,还有同侧唾液、泪腺分泌障碍,耳内及耳后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位带状疱疹,称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发病突然,常于清晨洗漱时发现一侧口角漏水
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
3.食物停留于患侧齿颊间
4.患侧耳后、耳下、面部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或 消失,听觉过敏
5.或伴流泪、流涎
6.久病患侧面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的 “倒 错”现象
(二)体征
患侧出现:
1、额纹变浅消失
2、眼裂变大,眼睛闭合不良,露睛流泪
3、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4、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5、蹙额 、皱眉、吹口哨、鼓颊困难
本病的症状在1-3天到达高峰期,通常在起病1-2周内开始恢复,1-2月内症状明显好转,约2/3患者可完全恢复正常。
针灸治疗
基本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选取手足太阳经、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攒竹、鱼腰
四白、阳白
地仓透颊车 疏调局部经气,温经散寒
颧髎、太阳
翳风
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 通经活络,疏肝健脾
局部取穴
循经远取
配穴:
1.风寒:风池
2.风热:曲池
3.眼睑闭合不全:睛明
4.鼻唇沟变浅:迎香
5.颏唇沟歪斜:承浆
6.后期:大椎、足三里、脾俞、百会等
7.倒错现象:补健侧,泻患侧
操作方法:
急性期:
面部宜浅刺、透刺、轻刺激、平补平泻
其他部位腧穴可用泻法,寒可加灸,风热用放血疗法
恢复期:
可采用电针治疗(疏密波、连续波),电针治疗要把握好度,以避免出现面肌痉挛或倒错现象。可配合灸法(温针灸)、TDP照射、面部热敷和按摩,以达到活血化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16423-2020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docx VIP
- 2024《拔高训练之50类题型精练》九年级物理全一册.pdf
- 罗道病课件文档.ppt VIP
- T∕CACM 1021.89-2018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鸡内金.docx VIP
- 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全册教案.docx
- T/BGEA001-2019 预拌流态固化土填筑工程技术标准.pdf VIP
- (2025秋新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pdf
- 涉诈风险账户审查表.doc VIP
- CATIA自由曲面教程教程分析.doc
- 2025云南昆明巫家坝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及下属公司第三季度招聘2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