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王阳明的道德修养 权威资料-伦理学研究论文--198041880.doc

朱熹、王阳明的道德修养 权威资料-伦理学研究论文--198041880.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朱熹、王阳明的道德修养 权威资料-伦理学研究论文--198041880

朱熹、王阳明的道德修养 朱熹、王阳明的修养 【作 者】钱念文 摘要 朱熹、王阳明都是宋明理学的关键人物。他们都是以发扬儒家的、即物穷理与致良知几个方面,论述了朱、王二人关于。 关键词 道德修养 历史责任感 知和行 即物穷理 致良知 朱熹、王阳明是宋明理(道)学的关键人物。大致上说:朱熹发展了二程心学大师。他们都是以发扬儒家的伦理道德,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其主要宗旨。本文仅就他们的道德修养,作一初步的探索。   一、历史的使命、身教的榜样 以思想,原来就是教书育人,研究人与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上下、左右、亲疏、远近等各种人际关系,其核心是仁,即以爱人为其思想基础。这有他的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笃信好学,死守善道的尊重道德人格,进而达到修己以安仁,修己以安百姓,能负荷全人类担子的人格。这实是中国一种最古老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是一种优良的道德传统。但到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方针后,孔子被捧为圣人,成为供人膜拜的半人半神的,教书不再是为了育人、求做人之道。独尊儒术使儒学走入自我封闭的死胡同。 中经南北朝,出现了玄学崇尚空谈,佛道的出世等等逃避现实的社会风尚。于是曾经为孔孟所探究的性命道德的人文主义思想被搁置了,出现了讲道德、谈修养、论心性、辨义利、究体用之学,几乎成为释老两家所专有。正如朱熹在《中庸集解序》中指出:窃尝谓秦汉以来,圣学不传,儒者惟知章句训诂之为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直到统一,为维持长治久安之计,以韩愈为首的士大夫,提出了恢复儒家道统的主张,宋明理(道)学,进而发展了关于人问题的全面探讨,并把人的伦理道德、身心修养等各个方面,提高到哲学思辨的高度,重振了儒学的传统精神,后人称他们为新儒学。 朱熹处在南宋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王阳明在明代由兴转衰的转折之际,他们各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以弘扬儒学传统为己任,揭示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他们修养方法的根本要点,是以身体力行的崇高品质作榜样。朱熹在回答为学之道时说:道:仁与不仁而矣,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1 〕王阳明从开始教育工作起,就以倡明圣学为己任,自称为狂者,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抱负。朱、王的一生就是怀着为世忧乐之志,不顾个人安危得失,敢冒天下大不韪,反对当时的邪恶势力,力图争取清明之治的光辉榜样而流传于后世的。朱熹在《祭吕伯恭著》中云:道学将谁使之振,君德将谁使之复,后生将谁使之诲,斯民将谁使之福耶?经说将谁使之继,〈事纪〉将谁使之续耶?这正透露了朱熹所关注的种种问题,体现了他的忧患,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与道德境界。朱熹在被任命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任内,当时发生饥荒,要求朝廷拔款救灾、兴修水利等事,没有为当局很好的采纳,他就在《上宰相书》中严厉指责说:当时朝廷对大小官吏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侵吞大量钱财的污行不闻不问,而对用于救济饥民的一点点钱财却斤斤计较,不肯发放,进而公然抨击宰相说: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这样直接上书批评宰相只为个人私利、干着一些谄媚迎合的事,是多么大胆而正直! 同样,王阳明对朝廷的腐败,一贯进行尖锐的指斥,作不调和的斗争。当他看到宦官刘瑾专横朝政,矫旨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逮捕入狱,便挺身而出,抗疏营救,指出这种做法使陛下有杀谏臣之名,要求陛下追收前旨,使铣等仍旧供职。〔2 〕在皇权鼎盛的封建社会,居然要求皇帝承认错误收回命令,如此正直的气魄简直令人不能想象。结果,他遭来了廷仗四十,并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类似今公路站长),几乎遭到生命的危险。正德年间,在一次朝臣谏阻皇上出巡江南,竟罚谏臣107人跪在午门五天,并廷杖146人,当场死11人。可是阳明面对这一情况,还是秉着忧国忧民之心,又一次上书要求武宗吸取宁王造反的教训,伏望皇上痛自刻责,易辙改弦。本来在封建社会里,皇帝享有特权,权贵们之间争权夺利,以权谋私,不仅是难免的事,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这批理学先生,却不畏生死,一心追求清明之治,一再同腐败现象进行不懈的斗争。这种浩然正气与趋炎附势之辈形成的强烈对比,为后世人们作出了尊严的榜样。 朱、王的道德修养,当然不可能超越封建社会的道德范畴,不论他们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曾被人简单地说成是要人民死守善道,甘为人所奴役。这里不打算对他们教育的内容展开论述,但有一点,却必须补充说明的,这就是朱熹谈论修养的对象,主要在四民之首的士大夫,甚至还有皇上贵族。他在《壬午应诏封事》中,首先要求

文档评论(0)

jiqinyu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