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食品安全学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1.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物,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2.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如环境污染物(农残、兽药残留)、天然毒素、微生物等。 3.生产时人为添加:如食品添加剂(上海毒馒头添加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掺伪时加入的物质(三聚氰胺)等。 4.加工过程中引入:如食品包装材料(聚碳酸酯奶瓶所含的双酚A)、生产设备带入的有害物质和杂物;加工时产生的氯丙醇、丙烯酰胺等。 * 1.DDT土壤中半衰期为3~10年。在生物体内富集作用很强。例如水鸟体内DDT残留为25mg/kg,DDT污染的水要高出800~1000万倍。DDT的污染是全球性的,在人迹罕至的南极的企鹅、海豹、北极的北极熊,甚至未出世的胎儿体内均可检出DDT的存在。 * 1.有机磷多数遇碱不稳定,敌百虫例外,遇碱变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 2.用农药瓶装酱油、食用油、啤酒;混放误食;施用农药后不洗手进食食物;交通工具交叉污染;食用中毒死亡的禽畜;不按规定用药。 * * 1.AF M中的“B”、“M”、“G”分别代表什么? B表示紫外线照射后发蓝色荧光的黄曲霉毒素(B,blue)。 奶牛食用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牛奶中可检测到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即为黄曲霉毒素M,M代表milk。 紫外线照射后发绿色荧光的黄曲霉毒素为黄曲霉毒素G(G, green)。 * * 1.B1在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大,其毒性是有机磷农药666的1360倍,是DDT的630倍。 2.对黄曲霉毒素最敏感动物是鸭雏和鲑鱼,其次是鼠类;雄性动物敏感。 3.慢性毒性:肝组织学变化(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结节,肝管上皮增生及肝纤维化、肝硬化);肝功能变化(血清转氨酶、ATP、碱性磷酸酶、球蛋白升高);其他表现。 * 1.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肿瘤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 将黄曲霉毒素B1列为人类致癌物。1993年,IARC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1类致癌物。 2.黄曲霉毒素B1-DNA加合物激活原癌基因→碱基置换→染色体畸变→ 致癌。 3.黄曲霉毒素还可诱发胃癌、肾癌等。一次大剂量可致癌。 4.黄曲霉毒素对人类的毒性:人体细胞体外试验表明其抑制细胞分裂、DNA合成、染色体破碎;非洲、印度、中国等均有摄入AF污染食品中毒报道;人类肝癌流行病学表明,黄曲霉毒素污染程度与人群肝癌发病率死亡率正相关。 5.我国的肝癌患者占世界的一半左右。全世界每年新增肝癌患者60余万人,其中超过一半在我国。全世界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约26万人,其中我国占42.5%。 6.江苏启东、广西扶绥调查:每人每天AF增加,肝癌发病率增加。 * 1.食品防霉:做好田间防霉措施;及时降低粮食水分;通风干燥,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减少仓储环境中氧气含量;减少粮粒损伤程度;培育抗霉新品种。收获后及时晾晒,确保粮食水分13%,玉米水分12.5%,花生的水分8%。刚收获的粮食,含水18%,极易长霉。 2.去除毒素:机械法:剔除霉粒、碾轧加工、搓洗;物理法:吸附法(植物油加工)、蒸馏脱除毒素(蒸馏酒生产);化学法:加碱破坏、溶剂提取法;生物法:某些霉菌、细菌能去除毒素;其他方法:高压、臭氧、紫外线破坏。 3.制定标准:玉米、花生仁、花生油:20μg/kg;大米、其它食用油:10μg/kg;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5μg/kg;婴儿代乳品不得检出。 * 1.亚硝胺:中性和碱性环境中稳定;酸性和紫外光照射下可缓慢裂解;亚硝胺是间接致癌物。亚硝酰胺:化学性质活泼;在酸碱条件下均不稳定;亚硝酰胺是直接致癌物。 2.胺类:仲胺主要来自蛋白质在加工过程中的分解产物;肉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少量的胺类,贮藏、腌制、烹调时可产生较多的胺类化合物。 3.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来自蔬菜中含有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腌渍食品时加入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来自肥料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用作食品添加剂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4. 体内合成时可在口腔、胃、膀胱、尿道等部位合成。主要的场所是口腔和胃。口腔内有许多细菌,唾液中含有相当浓度的硝酸盐,很容易被还原成亚硝酸盐,与吃进食物中的胺类结合。 5.NaNO2+HCl→HNO2+NaCl(胃内含有HCl)(最适pH2.5~3.5)。 6.硫氰酸根离子SCN-可催化亚硝胺合成。每支香烟含0.5mg氰化钠,可催化为2倍硫代氰酸盐。吸烟人群胃液中硫代氰酸盐浓度高于常人3倍,亚硝基化反应增强100~300倍。 7.慢性胃炎患者胃内pH偏高,胃内亚硝酸盐还原菌活性增强,更易催化亚硝胺合成。 * 1.急性毒性:化合物碳链越长,毒性越小。致畸作用有量效关系:脑、眼、肋骨、脊柱畸形等。部分亚硝胺有间接致突变作用;致突变与致癌性无密切相关。 2.致癌特点

文档评论(0)

cc8805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