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业产业化战略思路与设计
例:蔬菜产业 第二部分农业科技创新与运用 农业科技是支持现代农业和产业化的核心 (一)供给主体分析 在整个农业科技创新(育种)过程中,科技创新成果的提供者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者的能力、心态将影响科技创新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大专院校 2009年,全国共有农林本科高校39所(全部720所),农林专科学校54所(全部1147所),农业职业学校51所(全部981所)。由于中国高校的数量和名称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高校被收入综合大学的数量较多,如浙江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 科研院所 (1)农业科研机构规模和人员结构的调整 (2)农业科研机构实力的变化 (3)创新能力衡量 (4)自我发展能力 涉农企业 我国登记在册的涉农企业有190万户(家)。 几乎全是技术创新,且应用率很高。 主要平台是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名称不一,多称研发部、项目办、技术实验室、科研处、博士后流动站、技术联盟等。 设有研发机构的涉农企业,具有双重身份,一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方,提供科研成果;二是科技创新的应用方,推广和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并进行商业化运作,直到市场终端。 居民个体 专利发明,应用技巧改进 创业创新 供给量大,但“有效供给”不足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每年省部级以上鉴定和获奖的项目约6000项,2007年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34170项,属于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的共有5631项,其中,应用技术类占91%。并且,第一产业科技成果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 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的农业科研活动是有效的(登记数/经费),有章法的,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比较充足,但由于选题的市场定位存有问题,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大量获奖的成果束之高阁,从而产生大量的科研垃圾。 科研者的心态 科研人员对研究成果的处理方式及态度调研:比较重研究过程、重视成果鉴定评奖,不注重应用示范和推广。即:申报政府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实施(科学研究)——阶段性检查及汇报——撰写研究报告——发表论文或著作——项目验收——成果鉴定。 将军对“英勇”的解释:评价及用人机制 科研成果是智力的高度结晶,要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与农民结合。不能仅停滞在报告阶段,需要进一步对科研成果进行标准化、产品化甚至是傻瓜化。 硬技术研究:工艺、机器工具;产品 软技术研究:政策、观念 科研垃圾多 “科研垃圾”指的是,好看不中用,推广不了,没有产生价值的科研成果。有的成果的评价存在一定的拔高现象;有的是阶段性成果,没有及时进行下一步熟化应用研究开发,就实现不了产业化。有的成果虽然有用,但转化不及时,错失良机而成为“科研垃圾”。 内因:成果本身的质量问题 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仅有少部分商品化程度高,转化快,甚至呈“不推自广”的态势。大部分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与生产对接,不易或不能转化,“推而不广”。原因之一就是科研选题偏离于市场需求 ,多数科研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 外因:转化的条件与对象 (1)机制问题 农业高校内部缺乏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由于绩效难衡量,科教人员积极性不高则成必然。 (2)成果转化环节问题 一是只停留在样品、展品阶段。 二是多数科教人员直接到生产实践中找市场并不熟悉、也不习惯,甚至更不情愿。 三是没有建立或健全适应成果转化的技术市场。信息传播不畅必然会导致“科研成果压库存档,农民及企业找项目难”的局面。 (3)成果转化使用对象问题 农户 涉农企业 科研资源浪费 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实验仪器,由于没有实验用房等原因而闲置的问题比较严重,有些设备贬值达到90%。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里的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和其它研究机构的开放度不够,不共享,设备重复购置现象相当严重。 科技信息的低利用率 科技信息及其载体的价格越来越昂贵,而辛苦采购来的许多资料却一直“待字闺中”, 更有甚者,作为科研成果的著作,印刷1000-3000本,少的只印刷800本,只有送书,送不完的书最后成包的卖废品,这种现象对科研经费严重短缺的中国,很具有讽刺意味。 资源分配不当 各自为战等于资源浪费,我国农业科研体系是世界上最大的科研体系,但也是世界上最分散化的农业科研体系之一。 分工定位不明 (1)国家队和地方队分工不明,平面重复严重 (2)研究队伍分工不明 在缺少分工的情况下,效率是低下的。由于缺少专业分工和外来先进技术的引入,研究成果的高低全凭个人“天份”和即时的体力、精力和能力状态,难以分享合作和交流带来的层次提升。 唯“课题+SCI”导向有偏 2007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达94800篇,比2006年增长33.5%,占世界份额的7.5%,世界第三,不少单位将SCI由“标准之一”变成“唯一标准”,教研人员开始追求阳春白雪式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