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见病症-发热研讨.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儿常见病症-发热研讨

遇“热”色变? 婴幼儿发烧认识中的主要误区 发烧仅仅是一种症状,而其自身并不是病。很多种疾病都可以引起婴幼儿发烧,轻的如感冒,重的则包括脑炎、脑膜炎等 。 发烧本身对人的身体并没有危害,只有因脑炎等疾病导致脑组织受病毒侵害才可能影响智能。 38度左右,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必要为其服用退烧药的,自行退烧反而更能够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发烧要经过三个阶段 :发冷、发热、发汗。只有在发冷的阶段才应该为宝宝添加衣物,在发热的阶段应该减除衣物才对,而在发汗的时候则可以穿一件比较宽松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输液可能引起输液反应。 目前抗病毒药物都不是抗病毒的特效药。 一、概 述 发热是指人的体温因为各种原因超过正常范围。亦有体温正常而用手触摸体表有灼热感,或伴有其他发热征象而诊为发热者。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性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婴幼儿对发热较为敏感,易致高热惊厥,但发热本身又可增强某些防御反应,且热型和热程又可反映病情变化,可作为诊断、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目前不少医生凡遇高热均应用氟美松、安痛定注射强行解热,极易产生不良后果。故有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 对2个月以上小儿,一旦作出治疗发热的决定,即应选择适宜的解热方法。传统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方面。   首先应选择非药物治疗,包括多饮水、降低室温 夏季 、脱去过多的衣服、确保患儿处于凉爽 但不寒冷 通风环境中。WHO不主张传统的在高热时应用冷、温水或酒精擦浴的降温方法,研究证明这种方法违反了生理机制。冷、温水擦浴可加重肺炎和其它疾病;酒精擦浴则可经皮肤吸收,使婴儿产生酒精中毒症状。 发 热 程 度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分为: 低热:37.3℃~38℃。 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热程持续在2周以上为长期发热。 发热的过程分期 体温上升期:此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畏寒或寒战,口唇发绀,自觉外界非常寒冷。    高温持续期:是体温达高峰并保持于一定水平的时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速加强,头痛,烦躁和口渴等。此时可有小量出汗。 体温下降期:由于机体的自卫作用,致热原已被清除,或因患儿接受了解热药物治疗,体温调节中枢会使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从而导致体温逐渐下降,达到正常水平。此期多有大量汗出。 小儿时期的正常体温较成人稍高,因为小儿的新陈代谢较成人相对旺盛,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昼夜之间体温有一定的波动,晨间低,下午稍高,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饮食,剧烈运动,哭闹,穿衣过厚,室温过高,情绪激动等可使小儿体温暂时性升高,这种暂时性体温变化 不属于 病理性发热。 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不同部位的体温波动范围如下:小儿的肛温波动于36.9~37.5℃之间,舌下体温较肛温低0.3~0.5℃,腋下体温为36~37℃.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则不一定是病态.在同一天也可有波动,以小儿正常腋温为参照,在春秋冬三季平均值上午36.6℃,下午36.7℃.夏季的上午36.9~36.95℃,下午为37℃.但一般上下午的体温相差不超过1℃.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达37.5℃左右,甚至偶而达到38℃,尤其是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条件影响.相反,如果在饥饿,低热量,体弱患儿处于少动或保暖不佳时,体温可低于35℃以下,此时量体温不升,需要采取保暖措施. 变 蒸 学 说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云:“变者,变其形态;蒸者,蒸其血脉”。 变蒸周期:出生后32日为一变,两变为一小蒸,十变五小蒸。小蒸毕,共320日。小蒸后是大蒸,前两次各为64日,第三次为128日。大、小蒸共576日。 变蒸中脏腑功能随之变化,也可出现轻重不同的发热、烦吵、出汗等症候,但无病态,是小儿精神、形体阶段性生长发育的一种生理现象。 二、中医病因病理 1、外感发热:体弱,抗邪不足→冷热不调、护理不周→外邪侵袭,卫外阳郁→发热。 2、肺胃实热:外感失、误治→热邪/寒邪/乳食内伤→肺胃壅实→发热。 3、阴虚内热:体质素弱、久病伤阴→肺肾不足→发热 三、辩证施治 1、外感发热 【主症】 风热恶寒,头痛身疼,无汗,鼻塞,流涕,咳痰稀薄,苔薄白,指纹鲜红,为风寒;发热,微出汗,口干,咽痛,流黄涕,苔薄白或薄黄,指纹红紫,为风热。 【治法】 解表宣肺,散寒或清热。 【处方】 常例(包括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按总筋、分阴阳)。清脾经250次,清肝经200次,清心经100次,清肺经300次,补肾经150次,推三关90次,推六腑30次,按肩井2~3次。风寒者加掐二扇门,拿风池穴4~5次;风热者加清天河水约10次,推脊数10

文档评论(0)

yy5589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