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VIP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诗词中的“意象”,为进一步学习诗歌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初步学习通过“意象”逐步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寻意象 → 解意象 → 品意象 → 炼意象,进而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一、毛泽东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明代胡应麟则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其实,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诗词大多是利用意象来抒情的诗歌。本词是一首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作,是学生学习意象的极好标本。 二、本词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第一首诗歌,给指导学生一种科学可行的学习方法是必要的,从意象入手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学习方法。 三、可以从学生试写一个秋天自然景观的小片段引入新课,然后逐层深入地研读诗歌:寻意象:了解内容 → 解意象:抓住特征 → 品意象 :归纳主旨→ 炼意象:总结规律。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通过“意象”逐步读懂诗词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本词主旨,总结毛泽东诗词将情、景、事、理有机结合的一大显著特色。 【教学方法】读写结合、诵读、讨论、评注。 【教学工具】多媒体或电子白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片段,引入意象。 1、 提供一张秋天景色萧条的图片(含有枯萎的荷叶、池塘边的枯草和光秃的树枝等),让学生根据图片写景(100字左右)。然后,请几名学生朗读短文,由一名学生归纳几篇短文所写景物的共同特色:凄凉萧条。 2、 引出“意象”概念。(幻灯显示) 【链接一】 意象是抒情性作品尤其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也是读者认识和把握艺术形象,进入艺术境界的桥梁与纽带。大致分为动植物意象、自然景观意象和人文景观意象三类。 【同步练习】试找出下列诗歌中的意象——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参考答案:有落花、空山、月出、鸟鸣、山涧,描绘的是“静”和“闲”的意境) 二、寻意象:了解内容。 1、由一名学生朗诵全诗。讨论:本诗写了哪些意象? 2、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明确:主要有七类: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板书) 二、解意象:抓住特征。 1、学生找出本诗描写意象特征的词语并交流。 (明确:红、染、碧、流、击、翔、竞)(板书) 2、 学生尝试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明确:生机勃勃、意气风发) 三、品意象 :归纳主旨。 1、提供一组描写秋景的著名诗句,然后讨论:毛泽东在本诗中描写秋景为何是另一种感受与情调? 【链接二】古今文人写秋的名句举例 ☆ “悲哉秋之为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 ☆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李清照 ☆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2、齐读全词后,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寻找原因。让学生说说下阙难以理解的词句。(可能有“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然后结合注释与下列史实加以解释。 【链接三】毛泽东少年时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有关资料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的作文题目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满腔热情地抒发了一个17岁青年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和志愿。校长李元圃阅后,惊异地说:“今天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材!”后来毛泽东在国文课里又写了《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老师谭咏春深为叹赏。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有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他们经常在岳麓山下、楚怡小学,谈论时政,讨论社会和人生问题。 罗学瓒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写他们这一群人的志向和抱负: 开怀天下事,不谈家与身。 登高翘首望,万物杂然陈。 光芒垂万丈,何畏鬼妖精。 奋我匣中剑,斩此妖孽根。 立志在匡时,欲为国之英。 ◆ 写作背景:1918年,毛泽东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1919年创办《湘江评论》,组织大批青年参加革命活动。本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并填本词。 3、 发动学生讨论:上下阙分别写什么?最能决定作者写景情调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要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全词将情、景、事、理有机结合起来,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词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eiwoduzu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