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机系统可靠性-2技术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全人机工程学 主讲 郑重 E_mail 第6章 人机系统的可靠性 内容提要 6.1 可靠性的概念 6.2 可靠性度量 6.3 人的可靠性 6.4 机的可靠性 6.5 人机系统的可靠性 6.6 提高人机系统的可靠性的途径 第6章 人机系统的可靠性 1、影响人的可靠性的因素 1)生理因素 2)心理因素 3)管理因素 4)环境因素 5)个人因素 6)社会因素 7)操作因素 8)大脑的意识水平 2、人为失误分析 人为失误是在规定时间内和规定条件下,没有完成分配的功能。 (1)失误类型 1)没有执行分配给他的功能 2)执行了没有分配给他的功能 3)错误地执行了分配给他的功能 4)按错误的程序或错误的时间执行了分配给他的功能 (2)失误种类 1)设计失误 2)制造失误 3)组装失误 4)检验失误 5)维修保养不正确 6)操作失误 7)管理失误 (3)失误后果 人为失误的后果可归纳为五种情况: ①失误对系统未发生影响 ②失误对系统有潜在的影响; ③推迟了作业进程; ④失误造成事故,但系统可修复; ⑤失误导致重大事故,造成机毁人亡,系统失效。 (4)失误原因 1)设计原因 2)操作原因 3)管理原因 第6章 人机系统的可靠性 一、机械安全的定义及特性 (一) 机械安全定义 机械安全是指机器在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预定使用条件下,执行其功能和在对其进行运输、安装、调试、运行、维修、拆卸和处理时对操作者不发生损伤或危害其健康的能力。 一、机械安全的定义及特性 (二) 机械安全的特性 1、系统性 2、防护性 3、友善性 4、整体性 二、人机系统常见的事故及其原因 (一) 常见的事故 1、卷入和挤压:主要来自旋转机械的旋转零部件。 2、碰撞和撞击:主要来自直线运动的零部件和飞来物或坠落物。 3、接触伤害:主要是指人体某一部分接触到运动或静止机械的尖角、棱角、锐边、粗糙度表面等发生的划伤或割伤的机械伤害和接触到过冷过热及绝缘不良的导电体而发生冻伤、烫伤及触电等伤害事故。 二、人机系统常见的事故及其原因 (二) 事故原因 1、机械设备存在先天性潜在缺陷 2、设备磨损或老化 3、人的不安全行为 三、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一) 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模型 故障诊断是研究机械设备运行状态变化的信息,进而识别、预测和监视机械运行状态的技术方法。 三、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二) 故障诊断的基本流程及实施步骤 故障诊断包括诊断文档建立和诊断实施两大部分。 诊断实施过程是故障诊断的中心工作。分为4个基本步骤:1、信号检测;2、特征提取;3、状态识别;4、诊断决策 三、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1、振动信号的检测与分析 2、油液分析技术 3、温度检测及红外线监测技术 4、超声探伤技术 5、表面缺陷探伤技术 四、可靠性定义及其度量指标 (一) 可靠性定义 (二) 可靠性度量指标 1、可靠度 2、故障率 产品失效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故障期;(2)偶发故障期;(3) 磨损故障期。 3、平均寿命(或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四、可靠性定义及其度量指标 4、维修度:是指维修产品故障后,在规定条件(备件储备、维修工具、维修方法及维修技术水平等)和规定时间内能修复的概率。 维修性与可靠性指标对比 四、可靠性定义及其度量指标 5、有效度:对维修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在规定维修条件下修理,在规定的时间内具有或维持其规定功能处于正常状态的概率。 五、系统或产品的可靠性预计 产品的可靠性预计是根据零组部件的可靠性数据来预算产品的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预计的目的是为可靠性设计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一) 串联系统的可靠性预计 串联系统的可靠性表示系统中所有单元均正常时,系统才能正常工作。 (二) 并联系统的可靠性预计 并联系统可靠性表示系统中只要有一个单元能正常工作,系统就能正常工作、 例 某系统的可靠性框图如图: 六、机械设备结构可靠性设计要点 (一) 确定零件合理的安全系数 (二) 储备设计(冗余设计) (三) 耐环境设计 (四) 简单化和标准化设计 (五) 提高结合部的可靠性 (六)

文档评论(0)

过各自的生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