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全球气候变
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本来就存在的,温室气体对地球辐射热量的收支平衡起重要作用 。假若没有大气层、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适宜的15°C,而是十分低的-18°C。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33°C。有了温室效应,地球便面才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又适宜的温度,使得生物的生存与繁荣成为可能。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排放到大气中的CO2有45%被生物(主要为陆地植物、海洋浮游生物等)吸收和溶于海水,人们在开发利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由亿万年前生物形成的资源时,相当于把远古时期禁锢的CO2释放到现代大气中。 东京大学工学部某教授指出,CO2排放量和经济增长有如下关系: CO2排放量增加率=能源/GNP的增加率①+ CO2 /能源的增加率②+GNP的增加率 ① 相当于能源效率 ② 相当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 提高现有能源利用率,减少CO2排放采取的措施: 采用高效能转化设备; 采用低耗能工艺; 改进运输,降低油耗; 推出新型高效家电; 改进建筑保温; 利用废热、余热集中供暖; 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思考题: 1、引起气温变化的因子有哪些? 2、酸雨的危害的有哪些? 新增的控制物质 0.1 C2H3Cl3 1,1,1-三氯乙烷 第三组 1.1 CCl4四氯化碳 第二组 1.0 C3F7Cl (CFC-217) 1.0 C3F6Cl2 (CFC-216) 1.0 C3F5Cl3 (CFC-215) 1.0 C3F4Cl4 (CFC-214) 1.0 C3F3Cl5 (CFC-213) 1.0 C3FCl7 (CFC-211) 1.0 C2F2Cl4 (CFC-112) 1.0 C2FCl3 (CFC-111) 1.0 CF3Cl (CFC-13) 第一组 臭氧层破坏系数 物 质 组 别 新增被控制物质的削减时间表 第三节 酸沉降与防治对策 一、酸雨(Acid Rain)现象及其发展 酸沉降的科学概念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湿沉降通常指值低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和露等各种降水形式。干沉降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 酸雨(Acid Rain)一词最早是由英国化学家史密斯(R.A.Smith)使用的。从19世纪80年代20世纪中期,北欧地区先后发现降水化学组成的变化。在50年代后期,酸雨在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被察觉,10年后,酸雨在德国、法国、英国等相继出现。进入80年代后,酸雨的危害更为严重,并且扩展到了世界范围。 我国对酸雨的监测与研究起步较晚。 我国部分城市降水的平均pH值 4.87 宜 宾 6.10 济 南 4.72 杭 州 5.96 天 津 4.59 南 京 5.96 北 京 4.40 长 沙 5.47 武 汉 4.14 重 庆 5.36 石家庄 4.07 贵 阳 pH值 城 市 pH值 城 市 二、酸雨的概念 (一)酸雨的定义 酸雨是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雾、露、冰雹)的总称。 (二)酸雨的来源 1. 天然排放的硫化合物 2. 人为排放的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 (三)酸雨的形成 人为源和天然源排放的硫化合物和氮化合物进入大气后,要经历扩散、转化、输运以及被雨水吸收、冲刷、清除等过程。气态的NOX、SO2在大气中可以氧化成不易挥发的硝酸和硫酸,并溶于云滴或雨滴而成为降水成分,它们的转化速率受气温、辐射、相对湿度以及大气等因素的影响。 酸沉降形成示意图 酸雨的pH范围 1. SO2氧化途径: SO2+O2 SO3 SO3+H2O H2SO4 总反应方程式: 2SO2+2H2O+O2 2H2SO4 2. NOX氧化途径: (1)NO氧化成NO2:NO+O3 NO2+O2 (2)NO氧化成HONO(亚硝酸)和HNO3 NO+OH· HONO NO+HO2· HNO3 NO2的氧化也有两条途径: (1)NO2化成HN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