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规约》被害人救济制度的反思与回应——以“公共纪念”为视角.docVIP

《罗马规约》被害人救济制度的反思与回应——以“公共纪念”为视角.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罗马规约》被害人救济制度的反思与回应( ——以“公共纪念”为视角 Rethinking and Responding to Victims Redress under Rome Statu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emorials 内容摘要:犯罪人赔偿诚意的缺乏,诉讼周期的漫长,法定赔偿形式的有限及“物质”性质使得即使有机会参与诉讼程序的一小部分被害人也时常无法获得有效赔偿。虽然信托基金的援助对象为法院管辖内犯罪的所有被害人,但资源的稀缺性、功能定位的模糊性及被害人的大量存在导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选择性支持”。以铭记历史、实现转型正义、维护被害人尊严为内容的“公共纪念”不仅能反映大规模暴行的集体属性,缓减当前各国尤其是非洲国家对法院施加的压力,而且作为一种赔偿/援助方式客观上也不存在现实障碍。 关键词:大规模暴行 罗马规约 赔偿 援助 公共纪念 Abstract:These factors, which the lack of sincerity for reparations of perpetrator, the long time of litigation cycle, the limit of legal reparation forms and the nature of “material”,lead to Sa fraction of victims also dont achieve effective reparations at times,though participating the proceeding. While aid recipients of trust fund include all victims of crimes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 the existence of the limited resource, the vague function orientation and a large number of victims result in “selective support” inevitably. Memorials including remembering history, achieving transitional justice and protecting victims dignity not only reflect collective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crimes and alleviate pressure from states, especially Africa, but also become a new form of reparation/assistance. Key words:mass atrocities;Rome Statute;reparation;assistance;public memorials 相对于国家而言,直到“二战”为止,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依然是国家法的专属内容。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战犯的首次审判,表明国际社会已清醒的意识到,大规模暴行所引发的巨大灾难给无辜民众带来难以治愈的长期心理创伤,严重影响到国际和平、安全与社会的转型。为了解决该问题,许多国际法文件都对个人人权进行了法典化,但很少涉及个人获得救济或接受补偿的权利内容。欣喜的是,2002年成立的以惩治犯罪为己任的国际刑事法院设立了被害人救济制度,《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以下简称“规约”)和《国际刑事法院程序与证据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对被害人赔偿程序作了详实具体的规定。《信托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赋予了信托基金对援助项目的自行决定权。例如,《规约》75条要求法院应确立有关赔偿原则,确定被害人所受损害、损失和伤害的范围和程度。其中第2 款规定,法院可以直接向被定罪人发布命令,具体列明应向被害人或向被害人方面作出的适当赔偿,包括归还、补偿和康复。在此之前,特设国际刑事法庭规约中的“赔偿”仅指资产、财产或其他实物的归还。即便如此也从未发布过任何赔偿命令,这就意味着只有当被告被定罪且已向国内司法机构交付送达判决书时,被害人才有机会申请赔偿。此外,《规约》似乎考虑到并不是所有被害人都能“幸运”的参与诉讼获得经法院直接命令的赔偿、被告人经常借口贫困,或在他们被移交给国际刑事法院前就已将资产转移、隐匿甚至挥霍的现实,规定信托基金可利用自愿捐款,为法院管辖内的任何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属提供身心康复或物质支持。基于此,不少被害人宁愿放弃其他替代性机制,纷纷将希望寄托于国际刑事法院或信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