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理论综叙.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贸易保护理论综叙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二部分 理论 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理论:⑴重商主义、⑵重农主义 古典贸易理论:⑶绝对优势、⑷比较优势、⑸相互需求理论、⑹马歇尔供给条件曲线 新古典贸易理论:⑺H-O理论、⑻斯托尔伯-萨谬尔森定理、⑼H-O-S定理、⑽雷布钦斯基定理、⑾里昂剔夫之谜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⑿技术差异论、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⒁要素增长、⒂理论国际竞争优势理论、⒃技术内生增长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⒄新H-O理论模型、⒅新张伯伦模型、⒆兰卡斯特模型、⒇双寡头垄断产业内贸易模型、(21)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型、(22)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23)最佳关税论、(24)幼稚产业理论、(25)新重商主义、(26)“中心-外围”理论、(27)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28)战略性贸易理论、(29)管理贸易论、(30)公平贸易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贸易理论:(31)关税同盟理论、(32)大市场理论、(33)工业偏好理论、(34)协调性国际分工原理 第三部分 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 关税措施 非关税措施 第四部分 其他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服务贸易 国际对外贸易新格局 第六章 贸易保护理论综叙 最佳关税论 幼稚产业理论 新重商主义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 一、理论的基本思想 所谓的“中心-外围”理论,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前者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后者则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普雷维什逐步完善了“中心一外围”理论。概括地说,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中心一外围”体系是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体系,具有整体性;“中心一外围”之间在生产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中心一外围”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1、对于所谓的整体性,普雷维什强调的是,无论是“中心”还是“外围”,它们都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普雷维什认为,现存的世界经济体系是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在整个世界的传播而形成的,维系这一体系运转的是在“19世纪获得了很大的重要性”的国际分工。根据这种国际分工,首先技术进步的国家就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则沦落为这一体系的“外围”。“中心”和“外围”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生和传播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2、对于“中心一外围”体系的差异性,普雷维什的侧重点在于强调二者在经济结构上的巨大差异。他认为,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中心”,并且迅速而均衡地传播到它的整个经济体系,因而“中心”的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和多样性。所谓的“同质性”,是指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贯穿于“中心”国家的整个经济;而其经济结构的“多样性”表明,“中心”国家的生产覆盖了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在内的、相对广泛的领域,“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则完全不同:一方面,“外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专业化的,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源被用来不断地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而对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多依靠进口,来满足。另一方面,“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还是异质性的,即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极低的经济部门(如生计型农业)与使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同时存在。 3、“中心一外围”体系的“不平等性”,是普雷维什这一理论的第三个主要方面,也是该理论的关键和最终落脚点。普雷维什认为,从资本主义“中心一外围”体系的起源、运转和发展趋势上看,“中心”与“外围”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是不平等的。 第一,从起源上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中心一外围”体系,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心”和“外围”分别处在发展进程的不同起点上,“外围”地区从一开始就落后了。根据普雷维什的观点,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外围”关系形成以前,“中心”和“外围”当时都处在基本相同的发展水平上,彼此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有限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特别是在英国的逐步确立,这种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尤其在这些国家开始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张以后,这种变化越来越大。英国率先爆发工业革命、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体系以后,英国的工业品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初级产品之间逐步形成了国际分工,在这种国际分工下逐步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中心一外围”体系。在这种体系形成的过程中,英国作为“中心”首先享受到技术进步的好处,从一开始就处于有利地位。而广大的“外围”地区则被迫参与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承担着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的任务,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   第二,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

文档评论(0)

yy5569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